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让孩子更喜欢的故事改编和运用儿化音

如何让孩子更喜欢的故事改编和运用儿化音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要求越高。因此,讲述前故事的改编要更加趣味化。(二)运用儿话音增加韵味儿在幼儿故事中要善于使用儿化音。在分析故事时,找到并进行儿化音处理,增加故事韵味,凸显故事细节。

如何让孩子更喜欢的故事改编和运用儿化音

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无意性很强,所有就需要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要求越高。幼儿故事情节要生动、有趣、有吸引力。这与幼儿的接受心理紧密相连。鲜艳的色彩,奇妙的音响,奇特的景物,夸张而富有动感的故事情节往往能够激起孩子浓厚的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此,讲述前故事的改编要更加趣味化。

(一)平铺直叙改为对话

一些故事叙述部分平淡而乏味,难以像对话性语言那么容易体现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可以尝试将平铺直叙的叙述性语言改为角色对话,突出角色鲜明特点,推进情节发展。改编故事不必拘泥于故事本身文字的限制,要善于将书面化的语言巧妙地转化,使故事“口语化”,将把故事中“不出声的描写”部分改为“有声对话”,让故事声情并茂、生动可感,便于孩子理解故事情节发展。

故事《小猪奴尼》原文是:“小猪奴尼看见小花猫正在和妈妈一起玩游戏,想叫小花猫和他一起玩,小花猫嫌奴尼脏,不要和奴尼一起玩。”这段话平铺直叙,缺乏趣味。在讲述故事前,我们将这段话改为对话形式,特意加入了猫妈妈的角色,形象地表现出猫妈妈因为小猪奴尼太脏而嫌弃他的样子:“小猪奴尼走呀走,路上碰见猫妈妈,带着小猫做游戏,‘喵——,走开,走开,别吓坏了我的小猫咪!’”这样一来,是不是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对话中将猫妈妈的反感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孩子们听起来非常感兴趣。

《将军的魔药》《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故事,距离孩子们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较远,故事的内容有很多不易被现代孩子接受理解,但教育意义深远。所以我们要对这类故事尝试一些改编,做到语言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使改编后的故事孩子更愿意去听、接受,并且愿意以故事中的主角为榜样。

故事《将军的魔药》中有一段讲“将军驰骋疆场,带领大军,每每打个胜仗凯旋”,孩子们会因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离现代生活的久远而似懂非懂,故事中一些词语孩子们也不易于理解记忆。因此,在讲述故事前,考虑到这一段话对于整个故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能删减,便将这段话改成互动式对话:“战士们,将军要去打仗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和孩子们互动这个场面,提神又兴奋)孩子们齐呼:“准备好了!”“上马!”孩子们立刻拉紧“缰绳”,讲述者用手一指前方:“敌人来了!”孩子们齐呼:“冲呀!杀呀!”这一回,将军打了一个胜仗!这一段话改编之后,故事更加浅显易懂了,趣味性也更足了,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跟着讲述者一起“勇猛杀敌”,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仍乐此不疲。

(二)运用儿话音增加韵味儿

在幼儿故事中要善于使用儿化音。“在普通话中,卷舌韵母er不能与声母相连,除了自成音节外,还可以同其他韵母结合起来构成卷舌韵母,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前面音节里的韵母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带上卷舌色彩。这种音变现象就是‘儿化’。这种带卷舌色彩的韵母叫作儿化韵。”[3]儿化音温润而舒适,轻柔而甜美。在幼儿故事讲述中要经常使用。例如:“小脸红红的”“小嘴甜甜的”,正常发音时略显生硬,讲述故事时,将“小脸”“小嘴”巧妙处理成儿化发音,读成“小脸儿红红的”“小嘴儿甜甜的”,顿时增加了表示可爱、欢喜、愉悦、亲切等感情色彩,具有了一定的修辞作用。讲述者要善于发现故事中可以进行儿化音处理的词语,如“小狗”“糖块”“小孩”“好玩”“用劲”等,讲述时可以将这些词语进行儿化发音,增加韵味。

故事中可以进行儿化音的还有一些表现轻微、细小、轻盈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打开一点门缝”,我们讲故事时变成“打开一点儿门缝儿”,配合语气、语调的变化,配上适宜的动作,有利于幼儿对故事细节的理解。(www.xing528.com)

常出现在幼儿故事中这类儿化音还有“一会”“头发丝”“针眼”“叶芽”“窗台”“心眼”“小雨点”等,试着把这些词用儿化音的方法读一读、练一练吧,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哟!在分析故事时,找到并进行儿化音处理,增加故事韵味,凸显故事细节。

故事《猴子捞月亮》,有一段描写小猴子发现井里有一个月亮是这样描述的:“猴子当中有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了!’”我们将故事中一些词语进行儿化音的处理后变成:“一只小猴儿,跑到井边儿玩儿,它趴在井沿儿上,往井里伸长脖子一看,忽然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啦!’”儿化音的处理会使故事讲述起来更贴切、自然,更儿童化、趣味化,儿化音的发音要注意轻柔、圆润,不能太生硬,需要一个慢慢练习、熟练掌握的过程。

(三)多用叠音词、拟声词、象声词

生动、有趣、幽默的故事才能感染幼儿,故事讲述前,可以根据需要对故事适当改编,要注意在语言上多用短句,多使用叠音词、拟声词、象声词,增强故事语言的形象性和动作性,尽可能让故事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活,将故事中角色的声音、色彩、动作、神态等鲜明而具体地“再现”在孩子面前。

故事讲述中需要加入一些叠音词。叠音词,就是同一个字的读音在同一个词语中相互重叠的词语,例如“喜洋洋、绿油油、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等,幼儿故事中使用叠音词可以加强语气,突出效果,增强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记忆。如故事原文“小猪回家去”加入叠音词后改为“小猪摇摇摆摆回家去”;如故事原文“草地上小鸟叫着、跳着”加入叠音词后改为“绿油油的草地上,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跳着”。

故事讲述中需要加入一些拟声词。故事《谁咬了糕》《四个好朋友》《小公鸡和小鸭子》等,在讲述前,将故事中不同的小动物的对话前都加入拟声词,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故事《谁咬了糕》,如故事原文:“小猫摇摇头,说:‘我爱吃鱼,不爱吃糕,这糕不是我咬的。’”加入拟声词后改为:“小猫摇摇头,说:喵呜,喵呜,‘我爱吃鱼,不爱吃糕,这糕不是我咬的。’”讲述时配上小花猫的动作和表情,使故事讲述更加栩栩如生,幼儿通过“辨音观形”轻松识别角色。

故事讲述中需要加入一些象声词。故事《小猪奴尼》,如故事原文:“妈妈看见脏兮兮的小猪后吓得打了一个喷嚏,”加入象声词后改为:“妈妈看见脏兮兮的小猪后吓得打了一个喷嚏,啊、啊、啊——啊嚏”,讲述时用夸张的声音、形象的动作配合讲述,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现场感,引发孩子捧腹大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