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性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实际,把握要点

创造性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实际,把握要点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从“以知识点为重心”的教学走向“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学生核心素养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学习质量观,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质量评价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也将使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评价成为可能。

创造性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实际,把握要点

一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它的落实,意味着要从整体上推动学校教育各环节的系统变革,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质量评价等三个方面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或模式。学校变革应是基于办学历史、优良传统、基础现状、发展愿景的校本化创造。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理解、转化,形成校本化的表达。校本化理解,即领会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具体的规定要求;校本化转化,即将国家标准转化为学校的育人方案,落实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方面;校本化表达,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全面理解、执行的基础上,明确重点,以彰显校本特色。

二是重视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与结构创新。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整体设计的关键,是紧扣学生核心素养,科学处理“主题与内容”“数量与价值”“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尤其以优化课程结构、协调课程门类、增强课程包容性、提升课程品质为重,避免碎片化思维、拼盘式行动、粗放型风格。要把握好三点:在课程目标上,实现由“知识点”到“核心素养点”的转变;在课程实施方式上,通过分类异步、分层走班等组织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实现静态固定时空的学习动态生成时空的学习转变;在课程资源上,既要有机整合校内外丰富资源,还要关注生成性资源。

三是重视学科课程和校本化综合课程设计。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重在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校本化综合课程旨在整合和调动基于社会与生活情境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两类课程的学习方式各有特点,后者以活动、操作、实践、探究等为主,过程的体验性、整合性特质更为明显。只有使学生的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交差、互补,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意义和社会化价值。因此,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提升育人境界,把握实践方向:一是加强学科课程的优质化建设,努力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涵盖德育价值);二是加强两类课程的统筹,实现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协同互补、共建共生,避免各自为战。

四是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的变革。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从“以知识点为重心”的教学走向“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要把握三点:一是指向素养。确立用知识而非教知识的育人思想,倡导树立高于知识的学科素养观,在把知识转化、内化、升华为能力上下功夫;二是激活学力,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发掘学生独特的经历,激活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引领他们主动解决实际问题;三是体现深度。不仅仅要放手让学生自学、独自探究,更要关照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尤其是高层次目标达成的全过程,指导、促进他们由表及里、个性化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实现有差异的深度学习,形成独立思维、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www.xing528.com)

五是走向以素养为着眼点的学习质量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学习质量观,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质量评价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着眼学科素养的学习质量评价,倡导沟通学业质量与课程标准的联系,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或学段重点,牢牢扣住、对照特定学期内的学科课程目标,依据学期末学科综合检测、学期中学科能力抽测、课堂习性观测、日常作业反馈等渠道获取的学情信息进行,尤其要突出学科能力和学科学习习性,体现出年级或学期重点,直面更具体的“人”,关注学习个性及其“增值”,努力从囿于命题试卷的知识掌握评价走向着眼素养、基于目标、尊重学生差异的班本化学习质量评价。这也将使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评价成为可能。

2017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