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行动纲要: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标准关照

课堂行动纲要: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标准关照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不断完善基本理论的同时,架构了本土教学实践系统,《基于课程标准关照学生差异的课堂行动纲要》即是这些成果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呈现。第2条学科教学应基于课程标准,以课堂目标为中心。第3条除了“最近课标”外,课堂目标还要综合教材、学情、教师自我经验及他人优秀成果等多种元素和信息,尤其要具有关照学生学习差异的弹性。尊重和关照学生差异不能走向“形式迎合”的极端。

课堂行动纲要: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标准关照

2007年以来,在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下,市教研室持续扎实地推进差异教育研究。在不断完善基本理论的同时,架构了本土教学实践系统,《基于课程标准关照学生差异的课堂行动纲要》即是这些成果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呈现。

第1条 准确领会学科课程目标,牢牢把握学科课程的价值内涵,经由合乎规律的载体方式策略,营造适合学生有效学习与主动成长的生态环境,提升学科课程的校本化、班本化实施水平,让学生不断丰富学科素养、获得精神发育,最大可能地实现有个性的社会化健康发展,这是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动愿景。

第2条 学科教学应基于课程标准,以课堂目标为中心。要由教材给出的内容或呈现的知识点,在课程目标系统内联通距离本课教学最近的课程标准,使每节课都成为落实课程目标的具体载体。依据“最近课标”确定课堂目标后,再围绕着课堂目标设计、实施、评估教学活动。

第3条 除了“最近课标”外,课堂目标还要综合教材、学情、教师自我经验及他人优秀成果等多种元素和信息,尤其要具有关照学生学习差异的弹性。这个弹性体现在“重点学什么”“分别怎样学”和“最好学到什么程度”三个方面。要让不同的学生不仅清楚目标的“轻”与“重”,还能在“学习方式方法”或“达标时限”或“学习程度”上有所选择,尤其是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中,明确适合自己的学习“跑道”,获得相应的学法指导,增添学习的自信。

第4条 提倡三研教材。一研,与课程目标建立联系;二研,与知识系统建立逻辑联系;三研,与学情建立联系。这不仅有助于准确设定课堂目标及其重点,还可从课堂目标出发对教材进行审视——看教材是否最适合于班内学情,如果不是,就采取“调序”“替换”“增删”“合并”“拓展”等策略进行重组。重组后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有结构”,体现放归知识系统的恰当性、适切性,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典型性,内部构造的合理性、精要性,要有助于学习活动尤其是思维的展开和推进,有助于知识所承载的育人价值的实现,以便在遵循学科逻辑、完整呈现知识结构的同时,完整地落实课程目标,避免步入“只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而忽略课程目标整体实现”这一知识本位的误区。

第5条 以学期、单元(组、模块)、课时为着眼点,在学前、学中、学后等不同时段,借助低点、随和、常态的方式——如问卷、谈话、观察、检测、作业分析等——进行学情调研,这是学科教学的必有过程。学情调研不仅要服务于课堂目标的确立,更要服务于课堂的整体架构,服务于课堂的现场生成,同时,让课堂实现评价与教学的一体化。

第6条 在课堂的“整体架构”上,强调紧扣目标,因学而为。首先,确定课堂教学的“轻重缓急”,即科学地处理好教与不教、讲与不讲、多讲与精讲的关系,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集约经济。其次,设计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教与学的方式,在有限的时空内,关照学生差异,增强教学的适应性。比如,班际分层走班,班内分类复式、分组合作、分散互动。另外,设置有思维层次和张力的、便于检测的问题或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思想都“流淌”起来,让课堂“沸腾”起来。要依据对学情的深入理解,结合教师自身专业积淀,对在某个知识点或学习节点上“学”的程度、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策略做出最充分的预设。(www.xing528.com)

第7条 在课堂的“现场生成”上,提倡立足目标、顺学而进。第一,关注于学情,理解于深层,顺应于过程,即时、灵活地调整组织形式或教学方式,让教学更加适应动态多元的学情。第二,发现于细节,依顺于学情,生成于现场。即在细节中敏锐地感知学生的学习个性,发掘并提炼有价值的“点”,并由“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引爆学生情思、推进思维对话,让学生的差异之美得以绽现、得以激扬。

第8条 从“评教一体”的角度讲,学情调研以及课堂推进的另一面,实质上就是学习评价。要通过嵌入教学活动的评价设计,增强课堂的目标指向性。在课中,要通过着眼于知识、方法、情感、习惯、价值等领域的学情的多维发掘、即时评判,以及由此而生的细节关照,来优化课堂目标,给课堂注入灵性,同时也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交往合作意识更见价值,从而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飞跃,成就每个学生真实的“生长”。

第9条 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回到学科。尊重和关照学生差异不能走向“形式迎合”的极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要守住学科属性,具备学科“味道”,体现本学科课程所独有的规定性,彰显发展学科素养的有效性。二是回归理性。尊重不是无奈和退让,关照也不等于过度的迁就乃至无原则的放任。基于学情的控制,是对教与学的过程本质的辩证化认知——这里的控制,既是基于教师专业积淀的动态化指导,更是着眼学生个性的建议性意见。

第10条 要紧扣目标,站在学生的立场,对课堂教学的“价值性”和“有效度”做出合理评估。可组成学科教研团队,从学习情态、成效及感受等维度,细致观测、深刻解读学生个体及群体的课堂生活。要以学生的学为着眼点,通过课前审视、课中观察、课后思量等方式,全程多息、客观辩证地考量课堂活动、教学行为。应参照事实和数据,依据同伴观测信息(含学效)、学生内在感受、教师切身体验,非自我地反思课堂教学。

2014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