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从“校本教材”所透射出的问题说开去。在本次优秀校本课程评审过程中,笔者还从某些不应该面向学生的“校本教材”中隐约地“嗅”到了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完全相悖的陈旧观念。大致归纳为以下两种:第一种陈旧观念以某学校开发的《生物知识应用——植物与衣食篇》为典型代表。以其中“餐桌上的植物(一)根类——番薯”一节的编写为例,“教材”依次介绍的是“番薯的形态、属性、生活环境、种植历史、栽培技术”“番薯的营养成分、食疗价值”“传统做法,美食烹饪花样”……试想,如果教学活动是以这种知识描述体例的“校本教材”为依据展开的,那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教师会不会仍旧照本宣科讲知识?学生会不会还是规规矩矩地循着“教材”、正襟危坐地跟着老师学知识?第二种陈旧观念以某学校某老师开发的《毛笔书法》为典型代表。其“校本教材”整体分割成了“汉字字体源流”“书写笔法技能讲解与练习”“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历代重要书法家的代表性作品鉴赏”等几大板块,设计得非常体系化。如果实际教学活动循此先后次序一个板块一个板块地展开,学生学得能有兴致吗?另外,还有的“校本教材”中每一节内容后面居然都附有3至5道用以巩固该课时主要知识点的“思考题”,以便于“当堂检测”。诸如此类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的教材观、教学观可谓尽现无遗。
在笔者看来,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可以是知识或逻辑课程(以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为主),也可以是经验课程(以经验感知活动体验为主),还可以是整合课程(知识性与经验性相整合),因此,它所蕴含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最为丰富多样的。就某一门校本课程而言,可以有央视“百家讲坛”一样的听讲赏析式,也可以有活动体验式,还可以有实践探究式……比如,对于《生物知识应用——植物与衣食篇》《魅力家乡》这样的课程,抛开知识味浓烈的讲授和问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生成不行吗?又如,从内容决定形式的角度,像《毛笔书法》这种类型的课程,其教师编写的教学讲义,可否打破以学期为单位的大板块结构设计?改编成以课时为单位的小板块,让每一课时的教学都包含“书海拾贝”“名作鉴赏”“笔法讲练”“名家轶事”等基本板块活动,进而让每一课时的学习都能丰富起来,可不可行呢?概言之,我们切不可将校本课程置于新课程改革之外,切不可以孤立封闭凝滞的课程观、静止单向的教学观、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使“为学生的生动发展提供机会和资源”的校本课程改变其“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促进学生生动发展方面的不足”的应有课程价值旨向,衍变成为让学生厌烦的又一类“课业负担”。
总之,当下的校本课程建设方兴未艾,只要对校本课程的概念常识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只要对校本课程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把握,我们就不会再深陷“以校本教材编写为重”尤其是“以校本教材编写为先”的窠臼,就不会再重现“一味地教教材、讲知识”等弊病。但愿,我们将来所看到的“校本教材”文本更多的是师生共同研究创作、整理提炼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教与学成果”的呈现,而非一律属于实际教学活动的“事先遵循”甚至专门为评选、为展示而编制造就的“产品”;但愿,我们能够走出单一的文本、摒弃不必要的形式,让学生不再为一本又一本的“教材”所累,能够身心放松地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学习中去,成为真正的课程建构主体;但愿,我们能够基于特定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及需要,科学地设计、灵动地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还校本课程应有的情趣和精彩,让学生由衷地爱上校本课程、爱上校本课程学习。(www.xing528.com)
2013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