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差异教学,还必须明确两点。
其一,不要将某一差异教学形态视为某一特定的教学模式。
差异教学形态是课堂形态,即基于学情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则是有效而稳定的教学流程,即遵循某学科课程性质和教学理念、符合教学内容特点或教学活动规律的课堂教学流程系统。对于现实中某一课时的教学而言,教学模式几乎规定着包括差异教学形态在内的课堂教学的全部或全程。不要将差异教学形态与学科教学模式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应该明晰差异教学形态与各学科既有教学模式的联系。在学科教学中,教学形态与教学模式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差异教学形态应该是构建某一有效学科教学模式的要件,它的介入,不仅不会改变符合学科课程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及其教学规律,相反,将更有利于优化基于学科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丰富学科教学的“形式内涵”和“过程内涵”,因而也更有利于落实学科课程教学理念,更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的“形式效度”和“过程效度”。因此,在教学中不可将其与包括学科教学规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内的教学模式对立起来。在各学段、各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差异教学形态应与具有学科属性的学科课程理念、学科教学规律、学科教学方法等融会贯通,共同成为架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必要元素。(www.xing528.com)
其二,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将某一差异教学形态绝对孤立化。
现实中的差异教学应该是多形态的有效融合和有机统一,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将某一差异教学形态绝对孤立。或者说,实际的课堂教学并非是以某一差异教学形态为唯一的贯穿,而应该是以某一种差异教学形态为主、多种差异教学形态的融合或者交替。比如在分类复式教学中,可以有学生的分类异式建构,可以有同“类”学生之间的互助共建,还可以有不同“类”学生之间的相互融合。我们之所以单独提炼每一种差异教学形态,主要是为了便于任课教师理解和把握,为了让任课教师感觉实施差异教学有“抓手”,即让任课教师更加实实在在地把差异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经历一个“学习领悟(接受外在思想)——实践转化(建构实践理论)——理性内化(丰富个人理论)——灵活实施(合情合理地融入课堂)”的由外而内的过程。从这一点上讲,差异教学形态不是教学模式,并且每一种差异教学形态仅仅是基于理论的独立。或者说,从理论角度判定实践中的某一课堂教学到底属于哪种具体的差异教学形态时,则一般是看该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采取的是哪一种差异教学形态,以哪一种形态为主。这是开展差异教学实践必须明确的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