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差异也必然体现在不同的领域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从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课程都应有不同的实施差异教育的课程模式。历经十年的研究,已经探索出程序、“双轨”、开放和选修四种类型的差异教育课程实施模式。在区域推进差异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全市中小学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展、丰富和完善这些基本模式。
程序型模式就是对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较严格的程序化控制的教学活动范式。对于知识有明显的逻辑次序、课程编制采用明显的线性结构、教材以单元为基本结构单位的学科课程(如数学),要从教材结构模型、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规律,建立起以单元控制为特点的程序化教学模式,适应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学要从学生会的地方开始,按课题顺序学习和练习,实现单元达标后,再转入下一单元学习。单元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安排不同的任务,并进行分类的、个别的辅导。随着学段的提高和教学的进展,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如果过于明显,则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组织分层次教学,如:班内分层(类)分组、学科分层(类)走班教学。
“双轨”型模式就是“先教后学”和“先学后教”两种学习方式并行的教学活动范式。对于知识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课程编制采用明显的螺旋式结构、教材以专题(组)为基本结构单位的学科课程(如语文、英语等),要基于每个学生所拥有的丰富经验和环境条件,来实现学生在学习容量和学习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发展。在语文学科方面,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市已经探索出“双轨”教学模式,实现了两种不同性质学习的有机统一,构建了教与学双向互动、优势互补的机制,形成了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开放型模式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范式。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艺术等以主题板块为基本结构单位的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类模式的典型。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先天素质和后天素养差异的显著性常常超出他们年龄的差异,必备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也未必有严格的年级界限。针对这种差异,可以采用组织兴趣小组和主题活动(或话题)的形式,开放课堂、开放思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体验学习,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www.xing528.com)
选修型模式就是对学习的领域进行适当扩展或延伸的,具有较强自主性的教学活动范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在国家规定的必修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不同领域或课题的学习有不同的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所以学习的差异不仅表现为纵向的速度,而且可能表现为横向的学习水平。尤其是在初中、高中学段,学生在经验、知识背景或智力类型、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多种差异且差异明显,学校一方面要在必修类课程中开设好相关的选修模块(如高中必修类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同时还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选课”和“走班”等有效方式,为学有余力或有特别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课程资源和学习空间。
上述差异教育的四种课程实施模式并非彼此孤立、互不相容的,而是可以交叉使用和阶段补充的。全市基础教育各学段的学校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本学段课程教学与发展的特点,积极构建、不断完善有利于因材施教的课程实施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