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乐,自幼胆小、温顺,在家中被视为特别听话的乖孩子。小乐身体健康,1岁多就能走会讲,没患过重大疾病,没有精神异常和其他行为问题。
平时,小乐在家中和姐姐玩,姐姐上学后,小乐一个人在家玩,从不外出。可以说,除了姐姐,小乐较少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也很少到别人家去。偶尔姐姐带他到邻居家玩,他只是一个人坐着看小人书,不大参加其他儿童的游戏,邻居的孩子来他家中,他从不主动打招呼,家中来了生客,他更是躲起来不见。
进入幼儿园后,他从不主动和同伴交往,经常向父母说不愿意去上学,宁愿待在家中由父母教他认字、算数,在园中学习表现中等。
小乐的表现,就是社会退缩行为。调查显示,在我园幼儿中,能大胆交往的只占30%,一般的占45%,胆小退缩的占25%。同时家庭调查显示,不能独自在家的占60%,不能分床睡的占54%,怕黑的占65%。以上数据表示,幼儿中较多都存在社会退缩行为。那么什么是社会退缩行为?什么是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呢?
社会退缩行为是孤独的行为,泛指在跨时间、情境,在陌生与熟悉的社会环境下表现出独自游戏、打发时间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幼儿能与其他小朋友融洽相处,一起玩耍。但也有一些幼儿明显孤僻、胆小、退缩,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宁愿一个人待着。这种现象就是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多发生在5—7岁的儿童身上。
1.问题表现
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是幼儿在外界环境中一种极为消极的社会适应表现。正常的幼儿,如果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受到惊吓,就会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这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是存在退缩行为的幼儿,会有如下几种表现。
(1)过分恋物。
这种幼儿由于渴求母爱,常常将布娃娃等玩具作为母亲的替代物,整天抱着不放,抱着睡觉,怕它离去。
(2)孤僻不合群,难以适应新环境。
他们从不主动与人交往,总是独自一人与特定玩具或物品为伴,喜欢独自游戏,不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他们往往是游离于各种群体之外的孤独者。即使有孩子主动与他们交往,或邀请他们参加活动,他们的态度也往往是消极冷漠的。正因为他们不愿与人交往,也不参加集体活动,所以他们很难了解和喜欢别人,也很难被人了解和喜欢,因此,很难适应新环境。
(3)胆小、害羞,躲避人群或生人。
有退缩行为的幼儿通常胆小怕事,不喜欢见生人。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他们也常常躲开,如果躲不开,较小的孩子经常往父母的身后躲,大些的孩子则紧张不安,浑身不自在,或低眉顺眼,或面红耳赤。他们不愿意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入园年龄的孩子拒绝去幼儿园,不敢离开父母独自去玩。
2.产生原因
幼儿的问题行为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社会孤独退缩属于问题行为的一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化过程,容易使幼儿形成消极悲观的性格,束缚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产生这样的问题呢?
(1)幼儿自身原因。
4岁幼儿小雨,小班上完后直接跳入大班,在班里年龄较小,父母均是高级知识分子,她与祖父母、父母住在一起,家庭教育很民主。
小雨知识面广,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喜欢和父母一起阅读文学作品,对《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很有兴趣,能用“凤姐真是个厉害角色”“黛玉小心眼”等语言概括出部分人物性格特点。她在家活泼、善言,但有同龄陌生幼儿来访时,则像变了一个人,不说话,不和同伴玩。在幼儿园里,她不多言、乖巧,仅和个别幼儿玩;不敢与老师的目光对视,若老师多看她几眼,她会局促不安,很少与老师交谈,多用点头、摇头表达意愿。她的动手能力较同龄孩子差一些,对绘画、手工活动有恐惧心理,每当有此类活动,她会找出种种借口不上幼儿园,后来发展到她真会出现肚子痛等身体不适情况。
首先,从幼儿本身来看,幼儿出现社会退缩问题,是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尝试失败的体验的结果。研究表明,某些幼儿可能存在先天适应能力差异,这可能是导致社会退缩问题产生的原因。
其次,幼儿气质类型不同,也易出现社会退缩问题。美国研究者托马斯∙切斯根据气质维度中的节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五个维度,把儿童气质划分为难养型、启动缓慢型和易养型。其中难养型儿童表现为对陌生的人或事物的退缩、消极的情绪反应多、适应性较差,容易出现许多问题行为;启动缓慢型儿童对陌生的人或事最初表现为退缩、适应慢、出现消极情绪较多等。
最后,成长中的经历影响。成长中的幼儿由于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结果,会形成不同的性格、体质、智力和兴趣特长。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生活在集体环境中,经常处于集体成员的考查、比较、评价之中,一些独立生活、自制能力较差或有生理缺陷的特殊儿童,因其体力、智力较弱等原因,就会在集体生活中处于自我估价较低的状态,极少获得成功体验。甚至有些幼儿,经常遭到挫折和失败,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退缩行为。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动作迟钝、身体活动能力较差的幼儿,经常会因为遭受失败,就极易产生不安感,长此以往就出现退缩行为。
(2)家庭环境原因。
5岁的大班幼儿月月,母亲是一名幼儿教师,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对孩子关注较多,父亲一般不照顾孩子。月月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几乎听不到老师、同伴与他的交流,不知道约束自己、不遵守集体规则,有时自己却能投入地拼插汽车玩具,口中念念有词,一旦老师对他有要求,他立即表现出惊恐状,甚至会说“你去死”,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在家里,月月也很少与父母交流,一般自顾自地玩,听不到(也许是不想听)别人说话。月月母亲为了改变他,经常带他到公共场所结交同龄朋友,或请同龄孩子来家玩,但收效甚微。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和谐、不愉快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幼儿出现社会退缩行为。据调查,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幼儿主要来自溺爱型、忽视型家庭,以及父母离婚分居的家庭。(www.xing528.com)
溺爱型家庭中的父母,满足孩子所提出的各种要求,总想给孩子最多的爱和关注。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或目标,尽力减少环境对孩子可能造成的束缚。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对亲子依恋程度高,同伴关系较脆弱,很难真正适应社会环境,甚至无法培养自制能力。一旦遭遇挫折,会引发强烈的挫折感,在能力不及的情况下很难做到认真审视自身的不足,遇到问题不想办法自己解决而是依赖家长,于是其中的很大部分孩子会出现社会退缩行为。
忽视型家庭的父母,往往缺乏满足孩子情感、物质、被教育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他们对孩子多漠不关心,不能正确传递爱与关注。由于缺乏亲子依恋关系,孩子往往出现对社会认知的偏差,进而对社会环境作出错误的判断,容易产生极端个性,表现为社会和社交适应性不足,加之长期受到忽视,因此极易出现社会退缩行为。
以上家庭中成长的幼儿,之所以会出现社会退缩行为,是不良亲子依恋关系影响的结果。心理学上的依恋理论表明,幼儿早期与其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质量将会影响孩子当前和未来的行为特质及与周围同龄人的关系。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形成的不良的依恋关系,会导致对同伴的排斥和消极情绪,包含敌意、愤怒、暴力、缺乏互动的情绪、退缩、缺乏自信和易受挫败的行为倾向等。这表明,即使在民主型家庭中,如果亲子之间形成了不良的依恋关系,幼儿同样会出现社会退缩行为。
(3)外界环境的影响。
外界环境对幼儿退缩行为的产生,主要表现为他人的消极评价和反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评价和反馈是一种必然的技术,会产生正向作用和反向作用。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威信的成人与小伙伴的言语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消极的评价和反馈,包括厉声叫喊、没有根据的批评、孤立隔离、粗暴的语言、讽刺挖苦、侮辱幼儿的自尊心的言行以及变相体罚等,都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导致幼儿产生退缩行为。尤其是幼儿进入幼儿园这一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同伴对幼儿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幼儿。同时,那些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幼儿,也会因为同伴的轻视而产生社会退缩行为。
3.应对处理
幼儿一旦出现社会退缩行为,如果不及时帮助其消除这种行为,定会影响幼儿的能力,阻碍其全面发展。因此,幼儿教师要及时发觉幼儿胆怯、退缩行为,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方式,帮幼儿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培养勇敢良好的个性。
(1)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幼儿教师要热爱幼儿、鼓励幼儿,帮助幼儿寻找身上的“闪光点”。幼儿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特点、志向、需要和微小的变化,满足幼儿的心理要求,用亲切和蔼的态度给予积极的支持,加深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使幼儿教师的期望较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幼儿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逐个分析幼儿的优缺点,给幼儿创造展示自己的优点的机会。
(2)引导幼儿形成快乐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学龄前儿童社交退缩性行为的不良情感情绪如忧虑、烦恼、厌恶、恐惧等,只有让其发泄出来,其行为才能趋于正常。因此,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向父母或同伴倾诉不良情绪,或者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用有趣的活动来代替、冲淡和消退不良情绪等,都是有效地排解不良情绪的方式。须知,乐观、快乐的生活态度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归属感,使其学会快乐的生活,从而促进其社会行为的积极发展。
(3)为幼儿创设与外界交往的机会。
有社交退缩性行为的学龄前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社交圈子往往很小,只有几个朋友。时间长了,幼儿会变得更加孤僻。为此,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增加幼儿的交流机会,帮助幼儿克服胆小、怯生等退缩性行为。比如引导幼儿多与小朋友交往、玩耍,增加交流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运用多种方法训练幼儿。
有退缩性行为的学龄前幼儿,大多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交往模式,很少有成功交往体验,因而产生社会退缩性行为。因此,教师可以从行为训练入手,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克服社会退缩性行为。
方法1:榜样示范。这种方法指幼儿教师向幼儿展现有针对性的、易于效仿、多样化的理想模本,使幼儿能直观地进行观察和模仿,能够“依葫芦画瓢”。展现方式包括电影、动画片以及真人示范。
方法2:行为演练。这种方法指教师引导幼儿在榜样示范基础之上,引导幼儿练习能够理解的行为模式,直到熟练。这是行为模式由内化转向外化的关键性心理过程。幼儿如果能够完成行为演练,则标志着幼儿已经学会了相关交往技能。值得注意的是,行为演练的基本要求是“重复”,直到转化成为习惯,不能操之过急。
方法3:积极强化。这种方法指幼儿教师用奖励引发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幼儿交往兴趣,消除社交退缩行为。积极强化可采用赞扬、社会关注、某种奖品、活动机会等方式。实施这些方法时,要注意强化要及时,幼儿一旦出现理想的行为,就要及时给予强化,而且要经常进行,尤其是在幼儿理想行为刚刚发生的阶段。
(5)家园携手,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幼儿教师要和家长携手,为幼儿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教师要建议家长从多方面为幼儿创造条件,使幼儿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幼儿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幼儿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幼儿,幼儿教师要和父母一起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
某老师利用“家园橱窗”的书面形式,经常和家长进行交流,利用节假日进行家访,请家长来参加半日观摩活动,期末召开家长会等,努力改变家长的育儿态度,教给家长正确的育儿方法。针对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带着竞争的心理培养自己的孩子,常常加班加点,希望孩子早慧,最好成为“神童”的情况,这位老师通过和家长交谈等,建议他们尊重和信任孩子,不要操之过急。对于保护过多的家长,老师在指出危害的同时,促使其改变育儿态度。
总之,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及时察觉幼儿的社交退缩行为,做到多观察、多鼓励、耐心指导,帮助幼儿克服、消除社交退缩行为,为其一生成长打下健康的心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