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当幼儿不听教师的话或犯错误,或没有达到教师的期望时,教师用恐吓方式或手段让幼儿产生心理上的恐惧,以改变或阻止幼儿的某种行为,达到教师的意愿。如“谁要是不听话就给我滚出教室”“谁再乱动就站到阳台上去晒太阳,别睡了”“谁再讲话晚上放学就给我留下来,一个人讲个够”“谁要是再干什么,就会怎么样”诸如此类。这样的威胁恐吓行为,包括剥夺式恐吓和惩罚式恐吓。
(1)剥夺式恐吓。
剥夺式恐吓是以剥夺幼儿的正常需要为武器,对幼儿实施恐吓,以达到让幼儿听话的目的。如:
游戏时,妍妍对徐老师说:“老师,陈昊抢我的玩具。”因陈昊是班里最调皮的男小朋友之一,所以老师听到有人来告他的状时,不愿再去了解具体情况,张口就说:“陈昊,你怎么又抢别人的东西了,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我的游戏你不需要参加了。”于是,老师不由分说地将幼儿拉到一边。陈昊急红了脸,老师当时非常不耐烦,所以未注意到他欲言又止的表情。老师又走到妍妍的身边,不耐烦地说:“以后不准一点点小事就来告诉老师,你没看到老师在忙吗?”
(2)惩罚式恐吓。(www.xing528.com)
惩罚式恐吓是指在幼儿不听话的时候,对幼儿的行为给予一定的惩罚。如:
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今天的语言教学活动《听雨》。男小朋友孙小洋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仔细听,他用手拉旁边女小朋友赵蕊的衣服。赵蕊皱了皱眉,将自己的凳子往旁边挪了挪,孙小洋见赵蕊挪过去了一点,于是伸长自己的右手继续拉,两个小朋友开始拉扯起来,发出一阵吵闹声。许老师有点儿不高兴地瞟了他们一眼,继续讲诗歌《听雨》的内容,这时赵蕊突然叫了起来:“老师,孙小洋一直拉我的衣服。”许老师终于大声地对孙小洋说:“孙小洋,你给我坐好了,如果不能坐好,给我站到门外去!”本来和赵蕊拉扯的孙小洋听到老师的话,停止了拉扯的动作,他怯怯地坐正了身体,两眼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脸上露出了害怕的表情。赵蕊接着又说:“老师,我袖子上的亮片片被孙小洋拉下来了……”“好了好了,我听到了,其他小朋友给我听好了,从今天开始你们谁也不要去惹孙小洋,谁惹了他,我就找谁,听见了吗?”教师一边严肃地说着一边用眼睛迅速地扫视全班同学。孩子们赶紧大声地答道:“听到了。”孙小洋无辜地看着老师,很难过,但过了几分钟,老师就转移了话题继续讲课,他又恢复了原貌,眼睛四处乱瞟,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无论从尊重幼儿的角度还是从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恐吓行为都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行为。这样的教育行为,是在教师情绪失控的情况下造成的,教师对幼儿进行呵斥表明其已经被负面情绪所左右,这时候的言行很不理智,通常不会给幼儿带来好的效果,只会起到负面作用。比如一些多尿幼儿因为老师的恐吓而导致排泄功能发生紊乱,还会让幼儿产生自责心理和惧怕心理,甚至可能引发幼儿的其他问题行为,如退缩等,进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