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行为及人类行为的类型,清楚了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下面我们来了解人类行为的特征及影响。
1.人类行为的特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行为的产生,起源于人的脑神经的交合作用,也就是所谓的意识。意识表现于动作,进而形成行为,而意识本身则成为一种内在行为。人类行为是有共同的特征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1)自发性。
人类行为是自发的。就是说人类的行为是自动自发的而不是被动的。外力可能影响他的行为,但无法引发其行为,外在的权力、命令无法使其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
(2)原因性。
人类行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其起因的。遗传与环境可能是影响行为的因素,同时外在条件亦可能影响内在的动机。
(3)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指人类行为具有特定的目的,意即人类的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有目标的。有时候在第三者看来毫不合理的行为,对他本人来说却是合乎目标的。
(4)持久性。
所谓持久性,指人类行为指向目标,在目标没有达成之前,行为不会终止。也许他会改变行为的方式,或由外显行为转为潜在行为,但还是会继续向目标进行的。
(5)可变性。(www.xing528.com)
所谓可变性,指人类行为是可改变的行为,即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标,不但经常变换其手段,而且可以通过学习或训练不断改变其行为。这与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行为不同,它是具有可塑性的。
2.人类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从其形成或产生来看,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前者是机体生而具有的先天的行为模式,如吃、喝、性、好奇、睡眠等原始的行为;后者则是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各种活动,包括人与人相互作用而产生和表现的所有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这些社会性行为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行为。其中,社会影响指一个人的行为随时会受到群体和群体中其他人(父母、老师、同学、亲友、同事或陌生人)的影响,会受一定社会规范、习俗的制约等。人际行为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正是这些来自遗传和社会,尤其是后者的影响,会影响其周围的环境,也影响着同一环境中的其他个体。
(1)社会角色影响。
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独立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规范。个体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特定角色,这些特定的角色对周围的人会产生影响。如同一个人,在家中是孩子,就会影响父母;在学校是学生,就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在单位是销售人员,就会影响上级和同事,甚至顾客;等等。同理,这一个体同样也受来自家庭的父母,来自学校的老师、同学,来自单位的上级、同事和顾客的影响。
(2)态度影响。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由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情感(“喜欢——厌恶”“爱——恨”等)、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态度是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个体的态度的形成,需要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顺从。顺从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顺从不是个体自愿的,而是迫于外界的强制性压力采取的暂时性的行为。一旦外界影响消失,顺从也就停止。比如,上自习课老师在场时小学生遵守纪律不敢说话,老师一走马上叽叽喳喳。在态度形成的过程中,顺从是很普遍的现象。
第二阶段: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心目中榜样的观念和态度相一致,是一种情感水平。比如,因为崇拜某个人的个人魅力,而模仿他的行为、相信他的观点。实际上,个体很多时候都是依照社会中其他角色的态度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
第三阶段:内化。内化是在认同的基础上对自己原有态度及价值观进行协调整合的过程。这是从理智上来辨别是非,将他人的观点变成自己内在的认知。内化在个体态度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当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学说,人类开始系统地研究自身的行为,心理学被正式当作科学后,心理学的发展,让人类行为(表象层行为与意识活动)与心理的关系逐步被揭开,证明了个体的行为是其心理的反映,其行为表现出来的态度,对他人产生着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