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尤其是学龄前幼儿,其心理发展遵循着一般规律。即幼儿心理结构在活动中不断改造,日趋完善,日趋复杂化,因此幼儿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如下规律。这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表现为从无意到有意、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的过程。高速性,指幼儿,尤其是学前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体现出变化迅速的特点。这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而言的。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在定向性的同时,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幼儿,尤其是学龄前幼儿,其心理发展遵循着一般规律。即幼儿心理结构在活动中不断改造,日趋完善,日趋复杂化,因此幼儿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如下规律。

1.从总趋势上看

幼儿心理发展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1)从简单到复杂。

这是指幼儿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最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变得越来越复杂化。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的时候还未形成,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例如,1岁半之前的幼儿还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到人类特有的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秩序,体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等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发展逐渐成熟,并逐步形成个性时,幼儿的心理就比最初复杂了。此时,幼儿的心理活动,无论认知活动还是情绪态度,都开始从混沌和笼统到分化和明确,意即从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到后来的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新生儿最初对碰到他嘴附近,甚至脸颊的东西都做出吸吮反应。但随着婴儿的成长,之后只在东西碰到他的嘴唇时他才动嘴吸吮。

(2)从具体到抽象。

这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表现为从感觉到知觉再到思维的发展过程。以认知过程发展来看,幼儿从最初的感觉,到以后出现较为概括化的知觉和表象,再发展到产生思维。其思维过程本身的发展趋势就经历了从非常具体到略有抽象,最后形成人类典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同样,从情绪发展过程来看,引起幼儿最初的情绪活动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事物,以后才是越来越抽象的事物。

(3)从被动到主动。

这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表现为从无意到有意、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的过程。这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是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幼儿心理最初是无意的心理活动,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比如,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幼儿最初的各种心理活动都是以无意性为主的,后来发展到以有意性为主,也就是按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为主。甚至幼儿最初是不存在意志活动的,他们是在后来逐渐形成意志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在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幼儿心理发展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儿的心理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生理的制约和局限。例如,几个月大的幼儿,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决定了他们快乐或不安。到了3岁,其注意力是否集中、坚持性是否强,则主要是由生理上的不成熟所决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有较好的教育环境,3岁幼儿的注意力可以连续集中达3—5分钟,4岁幼儿则可以集中达10分钟左右,五六岁的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幼儿甚至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随着幼儿生理的成熟,生理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制约和局限越来越少,幼儿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幼儿在四五岁时,有时可能注意力相当不集中,比如写作业时;有时又能较长时间坚持集中注意力,比如玩游戏时。所以,当生理发育达到足够成熟的时候,幼儿心理发展的方向,甚至包括心理发展的速度,都和幼儿心理活动本身的主动性紧密相关。

(4)从零乱到成体系。

所谓从零乱到成体系,是指幼儿心理发展最初是零散混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变化很快,比如七八个月大的婴儿离开妈妈时,会哭得很伤心,不过当阿姨用一个玩具来哄他时,他马上就会破涕为笑。当幼儿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其心理活动才组织起来形成整体,进而有了系统性和稳定的倾向,以及个人特有的个性。这时,幼儿表现出不同的爱好,比如有的幼儿喜欢汽车,无论何时何地,这个幼儿的兴趣点都在不同种类的汽车上。

2.从幼儿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上来看

幼儿,尤其是学前期幼儿,其心理发展过程表现出高速性、不均衡性和整体性,以及连续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1)高速性。(www.xing528.com)

高速性,指幼儿,尤其是学前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体现出变化迅速的特点。这种变化迅速是相较于成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而言的。成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比较缓慢,彼此之间相差几岁的成人,其心理特点不会表现出特别突出的差别。幼儿则不然。幼儿从一周岁到两周岁,其步子已经走得相当稳,而到了三周岁,同一幼儿走路已经开始连蹦带跳了。

(2)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这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而言的。这种不均衡性表现分为两种:一是指幼儿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同。比如幼儿的身高和体重,在出生后一年内发展最快,以后变得缓慢起来。二是指幼儿不同方面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如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而有些方面则成熟得晚,比如个体的感觉、知觉相比逻辑思维成熟得早,而逻辑思维则要到青年期才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

不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在纵向上存在速度上的不均衡,有先有后,不过从横向来看,在同一时间片段中,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却紧密相连,比如各认知过程和情感意志过程之间在发展上存在着相关性,认知过程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与发展之间同样也存在着相关性。这就使得幼儿的心理发展于不均衡性中体现出整体性。

(3)连续性和阶段性。

指幼儿心理发展遵循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体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幼儿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思维,2—3岁幼儿的思维是由感知运算阶段向前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思维加工能力上以认知、记忆为主,思维加工材料以图形为主;3—4岁的幼儿的思维则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初级阶段,思维加工能力还是以认知、记忆为主;4—5岁的幼儿的思维加工能力以认知、记忆为主,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能力偶有体现;5—6岁的幼儿的思维加工能力中,认知、记忆、散合思维、发散思维、评价在思维活动中都有体现。

而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则体现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互相衔接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又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这一阶段性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实施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教育,切不可“一刀切”。

(4)定向性和顺序性。

幼儿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关于这一点,前文已经具体介绍,在此不多谈。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在定向性的同时,具有不可逆性,即遵循固定的顺序,不能颠倒。比如思维发展,先是动作思维,继而是形象思维,最后是抽象逻辑思维。

幼儿身心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要求幼儿教育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进行,不能“揠苗助长”。

(5)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是指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因为遗传素质、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或许表现出不同,即具有个别差异性。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时,要因材施教

(6)稳定性和可变性。

所谓稳定性,是指幼儿心理发展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其发展阶段的顺序、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谓可变性,是指幼儿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当社会条件或教育条件发生改变时,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身心发展的水平或许也会发生变化。而这就提醒幼儿教师,要在教育中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出发,实施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心理发展的可变性,尽量为幼儿的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其潜力,使幼儿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