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茶业复兴:恢复辉煌盛世

中国茶业复兴:恢复辉煌盛世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鸦片战争后,由广州十三行垄断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时代宣告终结。中国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点!为与外国茶叶价格竞争,还有很大一批茶商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导致国外对中国茶业的信用度大大降低。惟中国茶叶之品质,仍非其他各国所能及。若除厘金及出口税,采用新法,则中国之茶叶商业仍易复旧。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茶叶自20世纪复兴至今,尚不能及唐宋明的辉煌盛世。

中国茶业复兴:恢复辉煌盛世

鸦片战争后,由广州十三行垄断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时代宣告终结。五口通商,各个港口不断涌入各国货船,贸易在1886年达到历史顶峰。当华人沉浸在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茶叶出口盛世的时候,殊不知那一年却已是经济的顶点,中国茶业由盛转衰,并从此开始江河日下,骤然衰退。

19世纪末,英国成功在印度、斯里兰卡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中国的茶叶出口量开始连年下降。此时的中国并不知晓本国以外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公元1900年,达到顶峰之后的短短14年后,印度的茶叶出口总量已超越中国,斯里兰卡、印尼也紧接其上。公元1921年,中国茶产业达到历史谷底,出口量从原先的垄断地位下降到触目惊心的个位数占比。原先满载货物的商船码头此时一片萧条,各国商船也不再绕道东海南海,转而驶向印度、斯里兰卡进行茶叶的交易。中国的茶业帝国之位,无奈让位于印度、斯里兰卡、印尼甚至日本,这也让国内茶商、茶农受到沉重的打击。

斯里兰卡万亩茶园

但这还只是噩梦的开始,中国茶不仅外销市场衰落,而且连内销市场也被国外茶叶侵占。受到海外茶叶市场的冲击,上海的百货商店、面包店乃至小摊小贩,都在出售着各种规格、各种款式的印度、斯里兰卡、印尼的罐装茶。国茶变得毫无销路,全国茶行业一片萧条,大量的茶农无奈之下只能荒废垦种的茶园,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种茶已经让茶农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生计。中国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点!

中国人食茶、饮茶有数千年的历史。从以茶治病、以茶修心,到“茗”扬天下、叱咤风云;从全球垄断到沦陷失守……曾经的垄断地位所导致的中国茶的虚高价位和日益粗制滥造的品质早就让海外客商对于中国茶叶怨声不断,当价廉物美的印度茶、斯里兰卡茶出现在市场,海外茶叶市场便出现了向后者“一边倒”的局面。

英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等国在19世纪不断研究探索中国的茶叶品种、土壤特质、采摘标准及制作经验,还对茶叶种植、采制、销售进行一体化管理,并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以提升茶叶的总体品质,提高产量,所产茶叶成本远低于中国。与此同时,中国茶业仍保留着小农经济、小批量分散化、小规模的植茶模式,各家茶农各自负责茶叶的栽培种植、采摘、初制,由于其缺乏良好的管理及经验普及,所制之茶品质差异大,极难统一化。茶号负责茶叶的烘焙、补火、筛分、精制;茶栈、洋行负责茶叶的运销,中间层烦琐,层层税赋,成本繁重。为与外国茶叶价格竞争,还有很大一批茶商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导致国外对中国茶业的信用度大大降低。

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全球市场垄断,中国人从不担忧的茶叶的销售,从未被质疑的茶叶品质及权威,第一次被迫被放在聚光灯下进行重新审视。原本被讥笑、鄙夷的外国茶,此刻成了潜心学习的对象,中国茶人立志夺回失去的“茶叶江山”。

茶业,被视为自强的中国人最希望复兴的产业之一,孙中山先生更是将茶称作中国最重要工业之一。他曾撰文深入分析国外茶的优劣,阐明中国茶的优势及症结所在,鼓励茶人学习西方机械化生产,增强中国茶品质,改善出口税法,可谓一语道破,字字珠玑:

前此中国曾为以茶叶供给全世界之唯一国家,今则中国茶叶商业已为印度、日本所夺。惟中国茶叶之品质,仍非其他各国所能及。印度茶含有单宁酸太多,日本茶无中国茶所具之香味。最良之茶,惟可自产茶之母国即中国得之。

……

若除厘金及出口税,采用新法,则中国之茶叶商业仍易复旧。在国际发展计划中,吾意当于产茶区域,设立制茶新式工厂,以机器代手工,而生产费可大减,品质亦可改良。

——孙中山《建国方略

20世纪初,政府派出最早一批留学生赴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考察当地茶叶情况,学习当地先进的种茶、植茶、制茶技术。吴觉农、胡浩川、王泽农等近代茶业先驱也在此之列。这批爱国人士学成归国后,开始在国内各大茶区兴办茶叶试验场、茶叶研究所,并改良茶厂,尝试机械制茶,制定出口检验标准。他们用尽毕生的精力换来中国茶业的曙光。同时,大量茶书著成问世,如《中国茶业复兴计划》《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生化原理》等方方面面的茶书相继出版,向中国茶从业者推广着国外的茶行业经验,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茶农,示范指导茶叶的栽培、采摘、制作等工艺。近代茶业先驱者合众一心,为中国茶业的再次崛起奋发图强、宵衣旰食,他们的付出和努力甚至影响了百年后中国茶产业的布局。

在他们的引领下,大批量的茶科所、茶叶试验机构及茶示范厂、改良厂陆续建成,结合国外先进的良种选育和茶树栽培技术,改善着中华大地上的广袤茶园。原先缺乏统一管理,茶树大小不一、种植区域分散的野放型茶园被改建成条植型茶园。条植法的推广方便了茶园管理,规范了品种栽种,提高了采摘效率,降低了养护成本,增加了单亩产量。与此同时,各种由中国改良或研发的茶叶加工机械投入试制,生产环节的升级,品评技术的提升,产品质量稳定的把控,都刻下了那一代茶人的汗水和心血。

渐渐地,中国茶以全新的形象、品质及价格,改善了其国际市场的声誉。短短十几年后,茶便挑起了重要角色,在抗战背景中担起了出口商品第一大任,换回大量外汇,有力支撑了抗战。同时,中国茶也用百年的时间,坚实地赶超所有对手,重新坐上世界第一的茶叶宝座。这一次,我们靠的不是资源的垄断和祖辈的经验,而是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祁门红茶、滇红工夫、英德红茶、坦洋工夫等优良名品,经近代先驱们多年艰辛的育种改良、工艺改进,先后在多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勇获殊荣。世界级的金奖让中国茶以全新的阵容,重新回归世界舞台,再次问鼎全球顶级红茶之列。(www.xing528.com)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茶叶自20世纪复兴至今,尚不能及唐宋明的辉煌盛世。法国人对于红酒如数家珍,不同产地、酒庄、年份的红酒,入口略品便知晓其一二;不同葡萄品种所酿造的酒搭配怎样的酒器、食物、点心,也是留心讲究。执着于espresso(意式浓缩咖啡)的意大利人对咖啡引以为豪,每天清晨从一杯咖啡开始,对咖啡豆品种、产地、烘焙方式等百般挑剔。德国对于啤酒的热情从每人一年112公斤的啤酒消耗量就可见一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啤酒屋、啤酒坊、啤酒花园、啤酒广场、啤酒村和啤酒城,再加上一年一度让人们“不醉不归”的啤酒节……相比之下,中国人对于国之茶饮的了解与开发仍有很多的事需要做,很多普及和推广需要实践,很多道路需要摸索,很多历史需要反思。前路漫长,相信中华茶业在未来必定能再创辉煌。

回望世界文明的发展史,当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走出原始氏族的蛮荒阶段,战争和剥削决定着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均衡与博弈。贸易,这种商业行为的诞生平衡了战争及杀戮,从土地到食盐,从香料到茶叶,再到蔗糖白银石油,无不是暴力战争与和平贸易的权衡与制约。反观茶在世界发展历程中的角色,随着丝绸之路而兴起,因闭关锁国而衰败,又因工业革命而全球化发展,拥有茶叶资源及其贸易地位,就如同拥有石油一般,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起伏。茶还是全球贸易化中的硬通货,是商人们行走世界的信用证。1820年之前,茶叶、瓷器等物资的出口贸易额,使得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一,总值达十几个西欧国家GDP总和的三倍之多。茶,是中国贸易天平上的万能砝码,是柔软的经济杠杆,是流动的文化名片,是数千年来守护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绿色长城

(1) 白登之围: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匈奴皇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白登之围”后,刘邦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采取“和亲”政策,以作为笼络匈奴、维护边境安宁的主要手段。

(2) 《西藏政教鉴附录》:“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

(3) 《史记·匈奴列传》称“橐駞(骆驼)、驴、驘”为“匈奴奇畜”。橐駞(骆驼)、驴、驘(骡)均乃匈奴奇畜,并非中原家畜。

(4) 李昫等:《旧唐书》卷一七三《李珏传》。

(5) 马帮,驮运货物的马队,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马夫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上主要的运载方式,为了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适应生死与共的生存方式,马帮形成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6) 《资治通鉴》记载:“是岁,户部奏:户二百九十余万,口一千六百九十余万。”王育民在《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提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8 050万。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发展史》的观点是:唐朝人口峰值在755年前后,在8 000万~9 000万之间。

(7) 陆羽:《茶经·八之出》。

(8) 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侬佳、刘涛、姜海蒂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6月。

(9) 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侬佳、刘涛、姜海蒂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6月。

(10) 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侬佳、刘涛、姜海蒂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6月。

(11) 萨拉·罗斯:《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孟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