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马互市:中原邻国的古老贸易关系

茶马互市:中原邻国的古老贸易关系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马互市、绢马互市,在中原的邻国遍地开花,并持续了千年之久。为遏制这样的贸易逆差,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贸易主体由可有可无的丝绸演变为“不可一日不食”的茶叶。茶叶无可替代,茶马互市也成为可以长久维持的贸易关系。现代遗存的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另一种以茶易马的民间商贸的通道,源于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茶马互市:中原邻国的古老贸易关系

互市,是我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地方割据政权之间特殊的经济交往及沟通方式。历史上互市的除了贸易物资,更有双方文化、经济乃至政治权力的平衡与博弈。互市,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间最佳的贸易模式。茶马互市、绢马互市,在中原的邻国遍地开花,并持续了千年之久。唐代大量的茶叶、绢帛等商品输出,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牧业产品,丰足彼此,皆有便利。互市,成为继和亲之后另一个重要政治经济手段,它增强了互市两国的民间互通,也加深了大唐对周边邻国的文化输出。

贸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补缺交换,而马是中原长期需要的战略物资,不管是茶马交易、绢马交易,所交易的核心货品都是马。从非洲一路走来,人类保留着迁徙的天性,移动的速度决定了迁徙速度,也影响了文明的发展进程。在汽车尚未发明的时候,人类的极限移动速度仅为每小时65公里左右,即马最快的奔跑速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人类终于可以骑在马背上驰骋了,从此以后哪个民族征服了马,就意味着征服了世界;哪个帝国拥有了马,就拥有了踏平一切的战斗力。在历代帝王和军事家眼中,马都是至高无上的战略资源,马助力罗马帝国的发祥、十字军的东征,同样马也是成吉思汗征服欧亚大陆的无二法宝。人类在马背上创造的文明对世界格局的震动绝不亚于现代飞行器的发明。

茶马贸易一直能够从唐宋延续至近代,主要是由于中国缺少优良马种。甚至在汉代以前,马、驴、骡子骆驼等骑乘工具或是驮畜,对于中国人而言简直就是稀奇的物种。司马迁将骆驼、驴、骡等称为奇畜,表明当时汉地尚未饲养这些家畜,而正因汉地没有所以称奇(3)汉武帝也曾为“汗血宝马”兴师动众,执意出兵征讨大宛,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因争夺马匹资源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

中原缺马,华夏文明的诞生地几乎没有这类物种,草原游牧为生的匈奴人则较早掌握了豢养马匹的技术,他们在进行较大规模的战争时总会带大量马匹同行。驯化,是有史以来物种间协作共生的奇迹,是人类占据食物链顶端后的创举,也是推动文明进程的加速器。被人类驯化后的马、驴、骡、骆驼以及牦牛等,这些既可骑乘又可驮载的动物,帮助人类突破地域环境的阻隔,穿越人迹罕至的荒漠,翻越高寒缺氧的雪山,也促进了不同地域文明的交流。

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又先后与吐蕃、回纥、突厥开展了以丝绸、茶叶交换马匹的互市交易,订立了互市地点,建立各种互市制度并安排专人管理。互市初期,中原王朝主要用金银、绢帛交换西域的战马和畜牧业产品,历史上称其以丝绸为主的“绢马交易”。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在需求价值不平等的情况下,自然西域人拥有更大的易货定价权。“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不平等”的绢马交易很快给大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和经济负担,无以负荷。为遏制这样的贸易逆差,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贸易主体由可有可无的丝绸演变为“不可一日不食”的茶叶。茶,成为中原可以与西域战马抗衡的重要物资,从此再也没有从互市清单中消失。宋朝,更是订立了“榷茶博马”的制度,专以茶购买马匹,禁止或限制他物与马的交易。短短几十年里,吐蕃、回纥等地方出现了大量买卖交易茶叶的人,安徽茶、江苏茶、湖南茶……来自中原各地的茶叶都可以在互市的市场中见到。“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唐代的《新唐书》《封氏闻见录》都记录下了这样的互市盛景。

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生活习惯的民族间,能够达成双边贸易并非易事,这取决于对所交易物品的普遍需求性,及所交易物品的对等价值。中原对马的渴望由来已久,然而从“绢马互市”过渡到“茶马互市”,大唐王朝是如何在短时间完成这一完美的过渡,又是如何大幅提高茶叶市场需求,将大唐的贸易逆差局势反转?吐蕃、回纥、匈奴、吐谷浑皆不产茶,本无饮茶习惯,更不了解茶叶的药用功效及茶文化内涵,为何外来的饮品会成为比丝绸更珍贵的货物呢?这样的贸易地位的变化真正要归功于那些和亲公主们百年的文化铺垫。

自汉代开始,历代的和亲队伍源源不断地将中原珍贵的茶叶、饮茶习俗、茶文化带入邻国的王室贵族中,推广普及饮茶文化。这些努力逐渐地由上至下影响了吐蕃、回纥、匈奴、吐谷浑的饮茶习惯,每天食用油腻的牛羊肉之后,来一杯茶消脂解腻,不但增强了各民族的健康指数,也延长了当地居民的寿命,“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几乎成为每个邻国的饮食特色。茶叶成了西域民族继小麦青稞、盐之外,每日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中,茶中的咖啡因氨基酸儿茶素被视为与人体所需糖分和电解质等同样重要的生命元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4)这样健康的“瘾品”让邻国无法拒绝。与装饰外表的华服衣裳相比,每日皆饮的茶才是邻国人民的生活必需。茶叶无可替代,茶马互市也成为可以长久维持的贸易关系。

茶马交易的制度自唐开始,在唐、宋、明三代汉人统治的王朝中始终沿用。中原王朝的历代统治者都努力把控着对茶叶的绝对控制权,也让茶叶成为之后千年里中原地区用于换取马及其他重要战略资源的主要物资。茶,如同今天中东石油,充当着经济杠杆和政权保障的角色。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确立各项贸易细则,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对外的茶叶贸易。元代由蒙元帝国统一中原和西北大陆,元帝国不缺马匹,茶马交易演变成以银两及土货与中原茶叶的贸易。茶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此时贸易实体则已经从“马”转变成中原的“茶”。清代以后,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www.xing528.com)

现代遗存的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另一种以茶易马的民间商贸的通道,源于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为三条线路,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南亚地区重要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因以茶易马而得名,由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马帮(5)引领,骡马背着中国的茶叶经茶马古道运输到西亚、北亚乃至世界各地。

1908年EH Wilson拍摄的马帮,每人要负重317磅茶叶

从茶马古道的地理环境看,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险恶、山路崎岖。西北亚及阿拉伯地区多荒漠和干旱地区,不适宜马匹长距离负重跋涉。云南普洱茶中著名的“七子饼”茶,就是评估了骡马在高原地带长期负重的承受力后,通过精心计算而得出的专为茶马古道这类长距离贸易之路所定制的商品。“七子饼”茶每七片称为一提,每片茶饼重量是357 g,一提七饼的总重量为2 499 g(近2.5 kg)。一件茶为12提也就是约30 kg,一匹马左右各驮一件,共负重60 kg,这样的重量也是骡马翻雪山、过垭口长途跋涉途中的最大负载量。依此定制的“七子饼”茶也在茶马古道上被运输了百余年,至今保留。

茶马古道上的石板路经历几百年的人马穿梭,被磨得发亮

由于路途险恶,马帮往往要行走大半年才得以完成一次茶马交易,常会有大量的骡马、马夫从此消失在途中。但即便条件艰苦,也无法阻止一批批马帮出行的脚步。几百年来他们在西南地域留下的民间故事,以及茶马古道上那些被马蹄磨得锃亮发光的青石板路,都见证着当年茶马交易的繁华。

茶与马,这两个地球上毫不相干的物种在茶马古道中找到交集。在这条古老的贸易之路上,茶叶与马匹作为货物的价值甚至超越黄金。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本身就具备了货币的属性。茶叶与马匹让不同地域的文明互通成为可能,输送了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科学技术,也由此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成就了黄金般灿烂的文化碰撞与对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