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濮人:最早的植茶者

濮人:最早的植茶者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祖们并不能理解发病原因、治愈疾病,以及动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种种关系。先知告知族人“万物有灵”,茶,便是有灵性的。基因图谱显示,中国人的迁徙路径与茶树的演化路径高度吻合。生长在云南凤庆的世界最古老茶树“香竹箐”,树龄约3 200年濮人或古濮人,多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植茶者。村前屋后、溪边林间的茶树也见证了濮人的世代繁衍。

濮人:最早的植茶者

7万年前,一群人类的先驱走出非洲大陆,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冒险。他们横穿曼德海峡,探寻世界每一个未知的角落,从此再未返回。这群先驱一路迁徙,定居,继续迁徙,分化成不同的部落,在一个个山谷、沙漠的分水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一个部落的族人选择靠海而行。他们沿着当时较低的海平面,行走在裸露的海床,他们沿海觅食,以捕鱼为生。滩涂上的牡蛎贝壳等高蛋白海生物为他们提供了生命所需的各种能量及营养。他们沿着连绵的海岸线,从非洲海岸途经南亚海岸、东南亚海岸,征服了印度洋岸,占领了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穿越白令海峡抵达物资富饶的北美洲和南美洲,最终定居在了今天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太平洋岛屿。今天,我们称他们为澳大利亚人种或棕色人种。有一个部落选择继续在陆路徒步,他们跨越了西奈半岛,穿越沙特阿拉伯沙漠地带。部分人继续向西北开拓,进入广袤的欧亚大草原,创造了拉斯科洞窟艺术,他们定居在欧洲腹地,因缺乏阳光和紫外线照射,肤色变得很白,以便让身体获取更多的维生素D。久而久之,他们肤色变浅,成为现代的欧洲人,也称为白种人。另一个部落经过苏美尔、伊朗、巴基斯坦,他们的定居造就了之后的苏美尔文明、克里特文明和吠陀文明。其中的一支部族继续东行,他们不畏艰险,翻越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继续向东迁徙,穿越中缅边境,来到了云南腹地。当他们迈步从缅甸跨入中国的土地,在这里生长的野生茶树已经等待了他们6 000万年。最终,人们在滇缅边境遇见了茶。

早期人类迁徙路径图

迁徙是人类的天性,这源于我们体内古老基因的驱动。迁徙与竞争,是物种进化永恒的主题。当人类走完了终极进化之路,便开始用双脚丈量世界的版图。

彩云之南,茶树与其他各色物种就生活在这一片未受冰川气候影响、神奇而美丽的热土上。云南有绚丽的自然风光,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先祖来到这里,就好似步入了桃花源,这里有食之不尽的山珍野味、瓜果树叶,不用再担忧食不果腹的生活。先祖们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馈赠。然而,在这里面对物资丰富而又神秘的热带雨林,先祖们大量采集、食用,所谓“日遇七十二毒”的境况在所难免。大山深处,某种绿色微苦的叶子,总能解救他们于危难,使其免受毒害。当他们遇到毒虫叮咬、捕猎或打斗擦伤时,将这种叶子咀嚼后敷于伤口也可起到消肿及避免患处感染的效果。不仅如此,当深山之中“瘴气”弥漫引起种种不适,食茶之后也总能缓解。

先祖们并不能理解发病原因、治愈疾病,以及动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种种关系。在遇到复杂、无法解释的事物和现象时,他们总会求助部落里智慧的先知。这些先知积累了原始人类的历史经验和生活技巧,他们是现代方剂、医药、数术的创始者。他们能沟通天地,和合祖先,降福氏族,治病求药。先知告知族人“万物有灵”,茶,便是有灵性的。这样的习俗代代相传,茶便被视为“万物之灵”。茶能救人之命,医人之病,解人之乏,因此生活在此的先祖将茶树奉为神灵,用稻谷、米酒、牛羊供奉,祭拜传颂。他们将茶神珍贵的种子从树上小心摘下,播种在群落周边,用种植稻谷、小麦的方式种植茶树,祈求茶神给予更多的庇护。

“入土为安”是对死者的传统祭奠方式,可溯源至史前社会。在先祖眼中拥有神奇力量的茶,是护佑族人往生的吉祥之物。在那个“万物有灵”的时代,先祖们也曾借由茶对逝去的同伴表达追思与祝福。他们将逝者葬于茶树之下,以茶种随葬。《周礼》中记载,“掌荼掌以时聚荼,以共丧事”。并由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负责丧葬用茶。齐武帝曾这样书写他的遗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即便今日,在中国湘西以及西南部分地区仍有以茶入葬的习俗。他们在死者呼吸停止的一刻,将生米、茶叶和碎银子放入亡者口中,祈愿逝者到达另一个世界后能够“有吃、有喝、有钱花”,这就如同云南泸沽湖的走婚习俗一样,是史前信仰承袭万年后留在现代的遗痕。

先祖们将茶神的种子无序地散落在山间田头、房前屋后,虔诚祈福,经年祭祀。他们将茶神的叶子采下,生食、凉拌、煎煮,享用着茶神的保佑和降福。就这样,茶以各种方式融汇在先祖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生存环境的一次次变化、气候的变迁、资源的枯竭,先祖们不得不继续往四面八方迁移,分化成各个种族——百濮民族、百越民族乃至汉藏民族。他们沿着河西走廊、藏彝走廊、横断山脉不断从西部往中原各地迁徙,也将饮茶的传统、茶风茶俗、种茶的技术带到更远的地区。基因图谱显示,中国人的迁徙路径与茶树的演化路径高度吻合。除山川河流外,迁徙的中国人是茶树物种演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正是中国人的先祖将茶带出茶树发源地云南,并由此传布全球。

生长在云南凤庆的世界最古老茶树“香竹箐”,树龄约3 200年

濮人或古濮人,多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植茶者。他们是西南地区古老的土著民族,中国最为古老的族系之一,居住在元江(旧称濮水,仆水)以西,人数众多,支系纷繁,分布广阔。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一带都是他们的栖居范围。他们依循着先祖迁徙的足迹,带着茶种在中国各个角落生根发芽,有濮人的地方就有茶。回顾濮族的迁徙史,但凡濮族或其后裔迁徙生活过的地方,都会有大片茶树种植的遗迹。最初他们“择茶而居”,将有野生茶树生长的地方作为理想的迁徙定居地,这是古濮人选择定居地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并非野生茶树生长的地方都是理想的迁徙定居地。随着濮族一代代栽培茶树、打理茶树的经验积累,他们逐渐开始尝试“植茶而居”。每当濮族迁徙至适宜定居的地方,他们都会在周边播撒茶籽。村前屋后、溪边林间的茶树也见证了濮人的世代繁衍。云南澜沧县富东乡的邦崴过渡型(6)千年古茶树,最早由濮人驯化、培育、栽种成活,且存活至今;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亦是濮人先祖栽种;景迈栽培型万亩古茶园,是由濮人后裔布朗族的先祖首领“叭岩冷”栽种在景迈山间;另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莲山大寨的古茶树30万株,竹山寨的90万株,陇川瓦幕的2万株,瑞丽登戛乡的20万株,潞西的80万株,盈江的40万株,据悉都与濮族先人有关。无论“择茶而居”还是“植茶而居”,濮人虔诚信奉的“茶神”,始终在心中指引着族系的繁衍之路。他们或追寻着茶的足迹,或带着茶一同远征,在“茶神”的庇佑之下祖祖辈辈薪火相传

作者在云南景迈千年古茶园中采摘古茶树鲜叶

随着濮族历代的四处迁徙,饮茶及种茶方法开始遍及云南各地,以及西南、川南、黔西、滇东南地区。濮族还曾走过中国古代通往印度的“蜀毒道”,即现代西南丝路,将茶树种子带到了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等地区。至今缅甸的北方山区仍保留着大量茶树,当地居民并不习惯现代以沸水冲泡的方式饮茶,他们更喜欢传统的拌茶,即将茶叶拌上油、蒜等佐料食用。而阿萨姆地区发现的栽培型茶树据传也多是百濮后裔带来栽培的,甚至现今在该地区从事茶树种植业的人群,仍多为濮族的后裔景颇族(7)

在现代武夷岩茶及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产地——福建闽北地区的武夷山,民间有着这样的传说:一位自称武夷君的仙人,奉上天玉帝之命,降临山中,统治群仙,发现了可作药用的茶叶,为百姓疗疾治病,为众民敬服,因而被尊为君长,以为神仙。翻阅古籍,可以了解到,商周时的武夷君,正是“避难于七闽”的濮人君长(8)。故此,姚月明老师曾大胆推测商周时期在武夷山生活的民族正是濮族的一支!(9)那么是否可以推演,濮人们曾将生长于云南的茶树带到武夷山腹地大范围栽培种植,而如今武夷山这碧水丹山,群山万壑之中,种植茶叶、制作茶叶的茶农们,是否也会流淌着善种茶、好饮茶的濮人血脉?

古代濮人栖息之地,为元江以西的镇沅、临沧地区,与现代野生茶树的分布地点不谋而合,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等濮人后裔定居地也是野生茶树集中分布的区域。同时,与“濮”同音的地区,如普安、普定、普文等,常与茶园、茶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普洱市,地处元江之西,乃古代至现代濮人后裔活动的地界范围,生长着大量濮人所种之茶。当今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普洱茶,还有另一种解读是“濮儿茶”的谐称“普洱茶”,也就是濮人种植的茶。当我们翻开中国乃至世界茶树分布图时,是否也会发现它们的坐标与濮族生活过的地区有着惊人的重合?

现代的布朗族、德昂族(崩龙族),都是濮人的后裔,他们有着“古老的茶农”之称。他们喜喝浓茶,擅长种茶,每家每户都种植茶树,并保留着各种与茶相关的传统:出生茶、成年茶、建房茶、集会茶、社交茶、恋爱茶、定亲茶、成亲茶、敬老茶、祭祀茶……各种与茶相关的习俗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仪轨乃至价值观

中国云南的西南地区,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蜿蜒伸展于德宏、临沧地区,德昂族就分布在两座山脉的群山之中。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留有茶的痕迹,更有着古老的关于茶神的传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大地一片浑浊。

……

天上美丽无比,到处是茂盛的茶树,

翡翠一样的茶叶,成双成对把枝叶抱住。

茶叶是茶树的生命,茶叶是万物的阿祖。

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叶的精灵化出。(www.xing528.com)

金闪闪的太阳,是茶果的光芒;

银灿灿的月亮,是茶花在开放;

是茶叶眨眼闪光;

……

天空雷电轰鸣,大地沙飞石走,天门像一个葫芦打开,一百零二片茶叶在狂风中变化,单数叶变成五十一个精悍伙子,双数叶化成二十五对美丽新娘

茶叶是德昂命脉,有德昂的地方就有茶山。

神奇的传说流传到现在,德昂人的身上还飘着茶叶的芳香。

……(10)

先祖与茶的传奇已在华夏大地谱写万年,镌刻在中国人的基因深处,浸染出五千年的文明之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民族。我们所信奉的“茶祖”——神农帝,并非是指五千年前的某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先祖用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传承下来的“智慧合体”。早在神农之前,先祖们已掌握植物的特性,其中就包括茶。他们种植并食用茶叶以治疗或预防疾病发生,并将这种生活经验口耳相传。而“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更像是长辈教育子女要谨记先哲们是如何尝遍百草方得珍贵之茶的一段佳话(11)。先祖们的伟大尝试,改变了我们的感知基因,创造了农耕文明,也造就了药食同源的独特文化

(1) 俄罗斯生化学家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奥巴林将诞生之初的地球称为“有机营养汤”,指有机物聚集在海水中的一种状态。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在太阳紫外线等作用下形成了氨基酸等有机物,并在海洋中越积越多。美国斯坦·劳埃德·米勒在实验室试管中进行持续6万伏的放电实验,最终成功诞生了生命的基础物质——氨基酸,证实了无机物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形成生命起源所需的有机物。

(2) 植物进化到被子植物之前,都是单一的绿色,被子植物的出现让植物界有了斑斓色彩。

(3) 达尔文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了一种奇异的物种:彗星兰。它的花蜜不像其他花朵那样触手可及,而是深藏在唇瓣后30多厘米的绿色鞭状细长花距底部。这样的形状违背了生物的进化法则,让普通昆虫鸟类不能触碰到此花的花蜜,无法实现授粉。但有一种独特的巨蛾:马岛长喙天蛾,它如小鸟般大小,拥有极长的口器,正好与彗星兰的花距一样,可以轻松吸食到花蜜。可以说马岛长喙天蛾是彗星兰的唯一授粉信使。

(4) KT界限出现在大约6 500万年前,它是富含铱的黏土层,它的铱含量是正常水平的1万倍之多,因此被疑似来源于太空。KT界限广泛出现在世界各地,KT层之下很多生物的遗骨在KT层之上不复存在,其中包括恐龙。地球在经历了当时的陨石大撞击后,大量生物灭绝。

(5) 陈荣冰:《茶种的起源、演化与分类》,《茶叶科学技术》1991年第1期。

(6) 过渡型茶树,是具野生型特征又具栽培特征的茶树类型。另有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野生型茶树,是指在一定地区经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茶树类型。栽培型茶树,是自然选择及通过人类不断选择培育出的新型茶树类型。

(7) 松下智认为印度的阿萨姆地区栽培的茶树的性状与云南大叶茶相同,属于Camellia var.assamica种。阿萨姆的茶种是早年云南景颇族人由云南带至阿萨姆地区的。

(8) 《周礼》:“叔熊避难于濮蛮,随其俗……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

(9) 姚月明:《建茶史微》,《农业考古》1995年第4期。

(10) 摘自《达古达楞格莱标》(译:“最早的祖先传说”)。

(11) 此传说出于唐代的《神农本草经》。“本草”一词出现于西汉,把神农与《本经》联系起来肇端于西汉刘安。书中收录了一些外来药,如薏苡人(仁)、菌桂、胡麻、蒲陶、戎盐等。其中提到的蒲陶、胡麻都是在汉武帝使张骞通西域以后,才得以传入中国。因此可以推断,《本经》成书年代必然在这些药物传入中土之后。故《本经》应为汉人作品,而非先秦古书。《神农本草经》一名只是托名神农而已。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修务训》中提及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此中并未出现与茶相关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唐代的《神农本草经》之中,实为唐人加注。可见当时茶的药用已被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