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人类的精神物质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酒俗”和“酒仪”。人的体质性情不同,酒性酒量毕竟有别,有嗜之如命者,有浅尝辄止者,有沾唇即醉者。日相为伍,便见两难。这使素以“礼仪之邦”自豪的国人也大感困惑,宋时就有人云:“凡与亲朋相与,必以顺适其意为敬,惟劝酒必欲拂其意,逆其情,多方以强之百计以苦之,则何也。而受之者虽觉其苦,亦不以为怪,而且以为主人之深爱,又何也?”(《遁翁随笔》)如何于“劝酒为敬”的习俗中加以变通,以便宾主俱欢,是酒令产生的一个原因。
说起来,酒令恰恰能发挥酒之所长,又抑制酒之所短。酒令也称行令饮酒,是酒席上饮酒时助兴劝饮的一种游戏。通常情况是推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按一定的规则,或猜拳,或猜枚,或巧编文句,或进行其他游艺活动,负者、违令者、不能完成者,罚饮;若遇同喜可庆之事项时,则共贺之,谓之劝饮,含奖勉之意。相对地讲,酒令是一种公平的劝酒手段,可避免恃强凌弱,多人联手算计人的场面,人们凭的是智慧和运气。酒令也是酒礼施行的重要手段。
酒是含有乙醇的饮料。从生理上来说,酒精进入人体后,有一个被肝脏缓慢吸收的过程。因而急饮易醉,多饮易病。饮不能过急,既饮之后,亦须有一段使酒力“发散”的时间。而发散之二途,无非是“侃”与“行乐”。俗云:“酒逢知己千杯少”,是因为知己间有聊不完的话题,摆不完的龙门阵,则利于酒力吸收,酒性发散。尤其是文人士大夫聚会,所知既多,话题亦泛,久而久之,遂成风习。故冯梦龙曾引宋人语云:“酒饭肠不用古今浇灌,则俗气熏蒸。”(《太平广记钞·小引》)如饮酒而无发散之途,最易伤身。酒令则是集“侃”与“行乐”为一身,变化无穷,而且又简便易行的娱乐性发散形式,所以便于流行。
另外,酒又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适量饮酒,则人易进入兴奋状态。这自然会导致两种相关的思维倾向:一是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精神焕发,富于创造。二是血脉偾张,胆气敦豪,逞勇争胜之举,豪壮激奋之语,遂纷至沓来。俗云:“酒后吐真言”,“酒后露真相”,这其实是饮酒激发出人们潜意识中的种种心理,往往一反常态,言平素所不敢言,为平素所不敢为,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所以古人有着在饮酒场合中“苦劝”“争执”“恶谑”“喷秽”“骂座”等行为为忌的警戒,而带有竞技性质的酒令,正是将人们潜意识中的争强好胜之心,引导入富于创造精神的活动中来,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了饮酒后的有害冲动。
酒令的产生可上溯到东周时代。有一句成语叫“画蛇添足”,载于《战国策》: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意思是: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端起酒壶正要喝。他得意扬扬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完了。那人把酒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这其实就是一则最古老的酒令故事。《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末年开始编订的有关游说之士言行和各种小册子总纂而成的,故此酒令的出现,距今已有2100 多年的历史。据《韩诗外传》中记载:“齐桓公置酒令曰:‘后者罚一经程!’管仲后,当饮一经程,而弃其斗,曰:‘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齐桓公和管仲为东周初年人,这表明距今2600 多年前已有了酒令的名称。东汉时期还出现了贾逵编纂的《酒令》专著。
酒令由来已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鸳鸯吃了一盅酒,笑着说:“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总的说来,酒令是用来罚酒的。但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何况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像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活跃起来。
当代 投壶图(徐乐乐 作)
帝王将相饮酒时有专职负责赏罚的监酒官,古已有之。《资治通鉴》就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监酒的故事:
是时,诸吕擅权用事,朱虚侯章,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太后燕饮,太后令章为酒吏。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太后曰:“可。”酒酣,章请为《耕田歌》;太后许之,章曰:“深耕穊(jì)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太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有亡酒一人,臣谨行法斩之!”太后左右皆大惊,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因罢。自是之后,诸吕惮朱虚侯,虽大臣皆依朱虚侯,刘氏为益强。
意思是: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及其家族把持朝政。刘邦后代朱虚侯刘章年方二十,身强力壮,对刘氏宗室不能执掌政权心怀不满。
他曾经在后宫侍奉吕后参加酒宴,太后令刘章为监酒官。刘章自己请求说:“我本是将门之后,请太后允许我按军法监酒。”吕后回答:“可以。”酒酣之时,刘章请求吟唱一首《耕田歌》,太后准许。刘章吟唱道:“深耕播种,株距要疏;不是同种,挥锄铲除!”吕后知其歌中所指,默然无语。一会儿,参加宴席的诸吕中有一人醉酒,避席离去。刘章追上来,拔剑斩了此人,还报吕后说:“有一人逃酒而走,我以军法将他处斩!”举座大吃一惊,但因已同意他以军法监酒,也就无法将他治罪,只好散场。从此之后,诸吕都很惧怕朱虚侯刘章,即便是朝廷大臣也都要倚重他,刘氏宗室的势力由此而增强。
酒令起源于儒家“礼”,为喝酒时助兴娱乐的方式。大约从唐代起,酒令开始在社会上盛行,此后经宋、元、明、清代得以发展。酒令的形式多样,随饮者的身份、文化水平和趣味的不同而不同,大致可分为游戏令、赌赛令和文字令三种,都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发挥。
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恰好能够“发乎情,止乎礼”,同时又能调节现场气氛,人际关系,酒量大小,喝酒顺序……总之,它不单是儒家礼仪观念的代表,还是中国很多游戏、游艺以至文学艺术创造的灵感源泉。
最早的酒令有投壶、掷骰等几种。
投壶。投壶是从“六艺”中的“射”演变过来的。因为宴会的场所狭小,不可能设靶射箭,所以,用壶替代靶,用短矢代替长箭。可见,投壶之戏,还是源于儒家的“礼”。参加投壶的宾主,包括侍从,都要受礼的约束:“毋怃、毋敖、毋俏立、毋锦言”,是指不能怠慢、不可傲慢、不得背立、不准谈论他事;否则,也要受到惩罚。
投壶用的壶是一个小口径的瓶子。酒宴时,宾主依次取箭在同样的距离向壶中投掷、中者为胜,可以罚不中者饮酒。按照《礼记》介绍,投壶的礼节很烦琐。投壶之前,主客之间要请让三次才能进行。投壶时,专有管计数的人面东而立,如果主人投中一次,就从装着记数的竹签的器皿里抽出一支,丢在南面。如果客人投中一次,就把竹签丢在北面,最后由记数的人根据双方在南、北两地面上得竹签的多少来计算胜负。两签叫“纯”,一签叫“奇”。举例说,如果主人共得十支签,报数时称“五纯”;如果客人共得九支签,报数时称“九奇”;结果,主人胜客人“一奇”。如果双方得签数相等,叫作“均”,报数时称“左右均”。
东汉投壶画像石
在流传至今的南阳汉代画像石刻中,有一幅投壶图,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投壶场面。图中左侧第二人执朴(木棒),就是司射(相当于酒监)。他除了指挥投壶之外,还负责处罚投壶时犯规之人。倘若投壶时,误中旁观者或侍从,司射也要用木棒教训他。上图中左侧第一人,想必是犯规之人——他的头部画得特别大,脸部线条扭曲,嘴巴歪斜,露出一副受责前的尴尬相。投壶侑酒,两汉六朝时极为普遍,是当时最常行的酒令。唐宋以后才逐渐衰歇,只有少数人使用。
骰子。骰子是边长约为五毫米的正立方体,用兽骨、塑料、玉石等制成,白色,共有六个面,每面分别镂上一、二、三、四、五、六数目不等的圆形凹坑,酒宴席上常用它行酒令。骰子的四点涂红色(近世幺点亦涂红色),其余皆涂黑色。将骰子握在手中,投之于盘,令其旋转,或将骰子放在骰盘内,盖上盖子摇。等它停下,按游戏规则,以所见之色点定胜负,故又称色子。
骰子一开始是双陆棋中必不可少的博具,后来由于酒徒们的偏爱,从双陆博戏中游离出来,成为唐代酒令的三人组成部分之一。以骰子来行令,有时用一枚,有时用多枚,最多的可达六枚。此令简便快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需要什么技巧,特别受豪饮者欢迎。骰令名目繁多,方法多样。(www.xing528.com)
如“猜点令”:令官用骰筒以两枚骰子摇。摇毕置于桌上,秘而不宣。全席间一人猜所得之点数。猜毕,当众开启摇筒数点。不中,猜者自饮一杯;中,则令官饮一杯。“六顺令”:合席用一枚骰子轮摇,每人每次摇六回,边摇边说令辞,曰:一摇自饮幺,无幺两邻挑;二摇自饮两,无两敬席长;三摇自饮川,无川对面端;四摇自饮红,无红奉主翁;五摇自饮梅,无梅任我为;六摇自饮全,非全饮少年。“事事如意取十六令”:合席用四枚骰子轻掷。以总点数计得十六点者免饮,少于十六点自饮,多于十六点对家饮,所饮杯数,以多于或少于十六点数为准。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也有涉及:
黛玉一掷,是个十八点,便该湘云掣。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
黛玉笑道:“‘夜深’ 两个字, 改‘石凉’ 两个字。”众人便知他趣白日间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湘云笑指那自行船与黛玉看,又说:“快坐上那船家去罢,别多话了。”众人都笑了。因看注云:“既云‘香梦沉酣’,掣此签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二家各饮一杯。”湘云拍手笑道:“阿弥陀佛,真真好签!”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二人斟了两杯只得要饮。
宝玉先饮了半杯,瞅人不见,递与芳官,端起来便一扬脖。黛玉只管和人说话,将酒全折在漱盂内了。湘云便绰起骰子来一掷个九点,数去该麝月。……
后来的酒令向群体游戏发展,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传花。用花一朵,或可用其他如手帕等代替。令官蒙上眼,将花传给旁座一人,依次顺递,迅速传给旁座。令官喊停,持花未传出的一人罚酒。这个罚酒者就有权充当下一轮的令官。也有用鼓声伴奏的,称“击鼓传花令”。令官拿花枝在手,使人于屏后击鼓,座客以次传递花枝,鼓声止而花枝在手者饮。以《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为例,看看古人的传花:
当下贾蓉夫妻二人捧酒一巡,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忙命人取了一面黑漆铜钉花腔令鼓来,与女先儿们击着, 席上取了一枝红梅。贾母笑道:“若到谁手里住了,吃一杯,也要说个什么才好。”凤姐儿笑道:“依我说,谁象老祖宗要什么有什么呢。我们这不会的,岂不没意思。依我说也要雅俗共赏,不如谁输了谁说个笑话罢。”众人听了,都知道他素日善说笑话,最是他肚内有无限的新鲜趣谈。今儿如此说,不但在席的诸人喜欢,连地下伏侍的老小人等无不喜欢。那小丫头子们都忙出去,找姐唤妹的告诉他们:“快来听,二奶奶又说笑话儿了。”众丫头子们便挤了一屋子。于是戏完乐罢。
贾母命将些汤点果菜与文官等吃去,便命响鼓。那女先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恰恰至贾母手中,鼓声忽住。大家呵呵一笑,贾蓉忙上来斟了一杯。众人都笑道:“自然老太太先喜了,我们才托赖些喜。”贾母笑道:“这酒也罢了,只是这笑话倒有些个难说。”……
传花可能源自曲水流觞。曲水流觞是古人所行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饮酒娱乐活动。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流觞活动,要算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在绍兴兰亭举行的一次。大书法家王羲之与群贤聚会于九典水池之滨,各人在岸边择处席地而坐。在水之上游放置一盏酒杯,任其漂流曲转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取饮吟诗。千古流传的名帖《兰亭序》就是为这次活动而写。后来,也有人用花来代替杯,用顺序传递来象征流动的曲水。传花过程中,以鼓击点,鼓声止,传花亦止。花停在谁的手上,犹如漂浮的酒杯停在谁的前面,谁就被罚饮酒。
绍兴兰亭曲水流觞处
与曲水流觞相比,击鼓传花已是单纯的饮酒娱乐活动,它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适合在酒席宴上进行,宋代孙宗鉴《东皋杂录》中称,唐诗有“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搏拳握松子”的记载,可见唐代就已盛行击鼓传花的酒令。曲水流觞是一种很古老的民俗活动,后世不少酒令,都是由流觞脱胎变化出来的,堪称我国酒令之嚆矢。
唐代论语玉烛酒筹筒
文字酒令则是文人雅集的一种方式。文字酒令比较文雅,需要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方可操作使用。它们大多是争奇斗巧的文字游戏,也是斗机智、逞才华、比试思维敏捷与否的智力比赛。当然,文人雅令也和其他酒令一样,目的是为了活跃饮酒气氛,求得宾主尽欢。射覆是比较古老的文字酒令,是谜语的一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对此做过描写:
平儿向内搅了一搅,用箸拈了一个出来,打开看,上写着“射覆”二字。宝钗笑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这里头倒有一半是不会的,不如毁了,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探春笑道:“既拈了出来,如何又毁。如今再拈一个,若是雅俗共赏的,便叫他们行去。咱们行这个。”说着又着袭人拈了一个,却是“拇战”。史湘云笑着说:“这个简断爽利, 合了我的脾气。 我不行这个‘射覆’,没的垂头丧气闷人,我只划拳去了。”探春道:“惟有他乱令,宝姐姐快罚他一钟。”宝钗不容分说,便灌湘云一杯。
探春道:“我吃一杯,我是令官,也不用宣,只听我分派。”命取了令骰令盆来,“从琴妹掷起,挨下掷去,对了点的二人射覆。”宝琴一掷,是个三,岫烟宝玉等皆掷的不对,直到香菱方掷了一个三。宝琴笑道:“只好室内生春,若说到外头去,可太没头绪了。”探春道:“自然。三次不中者罚一杯。你覆,他射。”宝琴想了一想,说了个“老”字。香菱原生于这令,一时想不到,满室满席都不见有与“老”字相连的成语。湘云先听了,便也乱看,忽见门斗上贴着“红香圃” 三个字,便知宝琴覆的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
见香菱射不着,众人击鼓又催, 便悄悄的拉香菱, 教他说“药”字。黛玉偏看见了,说“快罚他,又在那里私相传递呢。”哄的众人都知道了,忙又罚了一杯,恨的湘云拿筷子敲黛玉的手。于是罚了香菱一杯。……
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方式来行酒令。对不出或猜不出要罚酒。《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是文字酒令的很好体现,小说写道:宝玉笑道:“听我说来: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
我先喝一大海,发一新令,有不遵者, 连罚十大海,逐出席外与人斟酒。”冯紫英蒋玉菡等都道:“有理,有理。”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 旧对、《四书》《五经》成语。”薛蟠未等说完,先站起来拦道:“我不来,别算我。这竟是捉弄我呢!”云儿也站起来,推他坐下,笑道:“怕什么?这还亏你天天吃酒呢,难道你连我也不如!我回来还说呢。说是了,罢;不是了,不过罚上几杯,那里就醉死了。你如今一乱令,倒喝十大海,下去斟酒不成?”众人都拍手道妙。薛蟠听说无法,只得坐了。听宝玉说道:“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众人听了,都道:“说得有理。”薛蟠独扬着脸摇头说:“不好,该罚!”众人问:“如何该罚?”薛蟠道:“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云儿便拧他一把,笑道:“你悄悄的想你的罢。回来说不出,又该罚了。”于是拿琵琶听宝玉唱道: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唱完,大家齐声喝彩,独薛蟠说无板。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完了令。
酒令还可分雅令和通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续令,所续令必在内容与形式上相符,不然则被罚饮酒。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写到刘姥姥逢场作戏,鸳鸯作令官的情景,描写的就是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雅令的风貌。
除了以上这些酒令方式,还有一种通俗的方式,便是下层民间常用的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显得粗俗、单调、嘈杂。“拇战”一般叫“猜拳”,即用手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甲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