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的重要性及乡饮之礼

酒的重要性及乡饮之礼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酒不可缺,重要的是要饮而有度,不可过度失礼,这是古人早就得出的结论。乡饮之礼亦出自《礼记·乡饮酒义》,考虑到殷纣以酗酒暴政而亡,周初曾颁发《酒诰》,特意对饮酒做出种种限制,制定“乡饮酒义”实为对百姓网开一面,目的是令乡里之间亲身感受“尊让洁敬”,敬老尊贤,寓有“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的教民化俗之心,与睦邻友好之意,故能长存于乡里之间。

酒的重要性及乡饮之礼

酒,作为一种物质,一种产品,一种饮料,正如世间许多东西一样,本身无所谓好坏。固然,酒在历史上起过坏作用,但又有更多的好作用——它能寄托人们的情思,能排遣人们的忧愁,能激发士气,能兴起豪情,能增添友谊,还能活跃经济,增加税收……关键在于人们对它的态度和使用程度。

酒不可缺,重要的是要饮而有度,不可过度失礼,这是古人早就得出的结论。

早在《诗经》的“宾之初筵”里就写道: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

式勿从谓,无俾大怠。

……

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这话翻译出来就是:醉了的人,自己主动退出酒席,那么大家都有福了。如果醉了还不肯退席,这就叫作缺德。喝酒本来是件好事情,只是要用礼仪来约束自己。……不要拼命劝人喝酒啊,那是害人失礼而丢面子的。三杯下肚就差不多了,千万不要再喝了!

这大约是我国最早提出喝酒并非坏事,只是要用礼仪来约束的文字。喜酒的人要约束自己,旁边的人也要如此,不要拼命劝人喝酒,并在数量上提出了三杯即止这个概念。三杯即止,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国正式酒席上的规矩。西汉人编纂的《礼记·玉藻》一书,是汇集了先秦书籍而来的,也明确记载了这一规矩:

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

孔子说:“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孔子所说的“乡”,是指乡饮酒礼;“易易”,是“易”字的重复,是为了语句的顺畅而有意作的叠加,犹言“平平”;意思是说,看了乡饮酒礼,才知道实行王道是多么容易。一场饮酒的礼仪,何以会得到孔子如此高度的赞誉?儒家究竟赋予它一些怎样的礼仪呢?

文化的里社制度设计中,还有一项教化与娱乐相结合的内容,就是“乡饮”。乡饮之礼亦出自《礼记·乡饮酒义》,考虑到殷纣以酗酒暴政而亡,周初曾颁发《酒诰》,特意对饮酒做出种种限制,制定“乡饮酒义”实为对百姓网开一面,目的是令乡里之间亲身感受“尊让洁敬”,敬老尊贤,寓有“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的教民化俗之心,与睦邻友好之意,故能长存于乡里之间。

明代乡饮诗乐谱图(www.xing528.com)

这种风气到了汉代就更加盛行了。《史记·高祖本纪》所记载的刘邦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的故事,讲的就是在当了皇帝荣归故里的时候摆酒宴请父老乡亲,并选120 名青年唱歌作乐,喝到兴头上,刘邦突然亲自击筑,即兴作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完后,他令青年跟着学唱,还亲自舞蹈,情动之处,泪流满面。其实这就是在“乡饮”的场合即席歌唱的。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吟咏说:“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则充分展示其温馨一面。

无独有偶,时隔千年,五代时期越王钱镠也有这样一段佳话。开平元年(907),梁太祖即位,封钱镠为吴越王。镠改其故乡临安县为临安衣锦军,当即回乡扫墓,旌旗蔽长空,鼓吹震山谷,大宴家乡父老。据说参宴者百岁以上也有十多人。席间,钱镠拿起酒杯,效学当年刘邦回乡唱《大风歌》的样子,高声唱起了还乡歌: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

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

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

那时,父老虽闻歌进酒,但乡亲们对文绉绉的歌词似懂非懂,不能尽兴。钱镠觉察到了这点,再斟满酒,用土音高唱:“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侬心子里!”歌词虽短,却是乡音土语,立刻引起轰动。歌罢,合声赓赞,叫笑振席,欢感闾里。

这首唐末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唱的即兴山歌,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早用吴语记录的吴歌。它比之六朝文人记录加工的吴歌,更加朴实、通俗,乡土气息也特别浓厚。研究吴歌的学者们,几乎一致认为它是“吴中山歌最初的记录”。

酒礼为酒德所规定,酒德又以酒礼为传播载体。因此不妨这样认为:无逾酒礼,便是酒德。儒家酒礼、酒德观念的规定,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仁学思想,其含义是极其深刻的。《尚书·酒诰》在“执群饮”“予其杀”之后讲到,“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以什么为教?《礼记》在阐释“乡饮酒”之义时说道:“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洁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又说:“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其寓意之大,远远超过了酒与礼的字面含义。

围绕酒礼和酒德,孔子也曾作过直接论述:

七日戒,三日斋,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走,以教敬也;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尸钦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观乎室,堂下观乎上。

孔子所最看重的“丧祭”酒礼中,从上到下也贯穿着微言大义与教化精神。

孔子还说过:“沽酒市脯,不食。”《汉书》颜注:“酒酤在民,薄恶不诚,以是疑而弗食。”《 论语》朱注:“恐不精洁,或伤人也。”孔子是按酒德的精神提倡洁净。

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还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朱注:“六十杖于乡。未出不敢先,既出不敢后。”这里又是按酒德精神提倡尊老尚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