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之美:中国美学的主干与核心

儒之美:中国美学的主干与核心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美学中,美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三条主线:儒之美、道之美和禅之美。儒家美学中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如何处理天与人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等等,既是一般的美学问题,更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为家庭、家族去建功立业,为国家、民族去舍生取义,才是儒的大美,才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最高审美准则,才是中国美学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和至高目标。

儒之美:中国美学的主干与核心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www.xing528.com)

在中国美学中,美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三条主线:儒之美、道之美和禅之美。盛唐时期王维所作的边塞诗,无论是上面这首《陇头吟》,还是《老将行》,无不充满着浓郁的儒之美。年少之时,有着“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的强烈抱负;从军之后,浴血奋战,建立“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的丰功伟业;怎料到年老之时,却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的世事悲凉、“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的穷困潦倒。但一旦国家有难,仍然“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吴军”,渴望能再次上阵杀敌,为国赴难;这种“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就是贯穿中国数千年的儒家之美。

儒之美是气势之美,雄健之美,它强调“道德”,但这个道德是“从道不从君”。它并非如一些人曲解的,是迂腐,是愚忠。相反,孔子认为:“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荀子·子道》)晚辈盲目服从长辈,并非是孝,臣下无条件服从君主,并非是忠;只有充分审视认识事情的来龙去脉,符合“道义”的,才称之为孝,才称之为忠。孟子进一步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不是忠于任何一个君主,而是忠于人民,忠于道义,忠于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因此,无论是汉代的苏武,还是《陇头吟》《老将行》中的将士,他们不计名利,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精神,就是真正的儒家之美,因而受到后人的崇敬与怀念。

儒家美学有着深厚的传统渊源和深刻的哲学观念,它是“礼乐传统”的保存者、继承者和发展者。儒家美学中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政治的关系,如何处理天与人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等等,既是一般的美学问题,更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在中国艺术中,即使是那些深受道、禅思想影响的大家,无论其作品中有如何的出世、冲淡和韵味,但最终的理想都是归于儒。道家美学的代表陶渊明李白,在“悠然见南山”和“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道”中,内心仍然是“猛志固常在”“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的“儒”;禅宗美学的代表人物王维和苏轼,在咏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禅”之中,同样有《陇头吟》《老将行》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儒”。如果说照片上方的璀璨星空代表着道之美,下方的长城就代表着儒之美。为家庭、家族去建功立业,为国家、民族去舍生取义,才是儒的大美,才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最高审美准则,才是中国美学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和至高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