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空灵与淡逸:探索自然意境的艺术之旅

空灵与淡逸:探索自然意境的艺术之旅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灵的审美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屈原的缠绵悱恻,是儒的入世与深情,庄子的超旷空灵,是道的出世与淡逸。五是色彩必须简洁,浓艳的色调与空灵、淡逸是相对立的。但空灵意境最重要的一点,是精神的淡逸。

空灵与淡逸:探索自然意境的艺术之旅

空灵的审美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空,字面意思为空间,有人解释为“虚空”,但我觉得将它理解为庄子所说的“虚”“静”“明”可能更恰当。灵,字面意思为“灵气”“灵动”,深层之意为“精神”。因此,空灵是虚实相生中“虚”的那一部分。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8]

这段话比较精妙地表达出了意境的精髓,仔细揣摩,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世界是客观的,但艺术创作者却不能完全客观,必须有一定的主观,才能创作出“心中的风景”。如果一味客观,作品就会纷繁复杂,成为纯自然的翻版。宋代郭煕在《林泉高致》中说道:“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风光摄影同样是一个在若干景观中提取出精华的过程,如果提取不出自然的精髓,何来意境?第二,意境的形成必须是入世与出世的结合。屈原的缠绵悱恻,是儒的入世与深情,庄子的超旷空灵,是道的出世与淡逸。第三,点出了空灵意境的核心是道之美,禅之美只是补充。按我的理解,空灵的意境就是庄子“逍遥游”那种审美的人生态度,精神的超脱所得的快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

“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无天怨,无人非……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www.xing528.com)

在庄子眼里,通过“逍遥游”获得的这种“天乐”是最大的快乐。只有虚、静、明的空灵,不为一时之耳目心意所左右,截断意念,敞开观照,精神才能自由,心灵才能充实,才能作逍遥游,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境界。[9]

风光摄影营造空灵与淡逸的意境,一是必须做到虚实相生,而且画面中虚的面积要大于实的面积,才能让观众有联想和发散的空间,失去联想和发散,空灵意境无从谈起。二是实的部分必须“小而有力”,安排在画面下方,才能以实衬虚,使构图稳重均衡。三是画面必须有“流动”的感觉,但这种流动又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因此要寻找能“流动”的物体。一般来说,雾天最合适来表现这种“流动”,可以通过合适的快门速度,让云雾呈现不快不慢,影影绰绰之象,才有空灵之感。四是寻找能体现出“生命感”的物体作为实体,如这张照片里水中的枯树,与画面虚的部分以及云雾流动相呼应,传递“生命的流动”。五是色彩必须简洁,浓艳的色调与空灵、淡逸是相对立的。六是要和自然真诚对话,读懂自然情绪,才能与自然一体,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但空灵意境最重要的一点,是精神的淡逸。只有精神的淡泊名利和浪漫萧散,才有人格的心襟和气象,才能“事外有远致”,才能做到艺术上真正的空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