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远太久远,大海升起为高山。
太漫长太漫长,岩石扭成了皱片。
你是时空压缩的印记,
你是史前洪荒的续延。
海枯变成石烂,
沧海也能桑田。
唯有那高悬的明月,
圆了又缺了,(www.xing528.com)
将她清冷的光辉,
洒向一年年,
亿年年。
面对着喜马拉雅山间的一片褶皱岸石,我仿佛看到了浓缩上古至今的地壳运动,看到了自然伟力的时空压缩。在清冷的月光下,山岸的褶皱曲线和节奏,流淌着生命的亘古与绵延。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只要是在宇宙中占据空间,在时间上按照既定周期运动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生命,并非如现代生物学所认为的,只有碳基生物才是生命。最大尺度的生命,当然是永生的“道”。地球上最常见、最广泛、最古老,代表着地质运动变化的岩石,是最能代表宇宙生命的事物之一。因此,中国人爱石,通过石来品味生命。古人说“一拳之石,能蕴千年之秀”。石看起来是死寂的,无生无长,却潜藏着生命的因素。“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石寂而不灭,在天地之间展示着昂然的生命。
天地之间生命的运动变化,儒、道、禅各有不同的解释。儒的变化哲学,强调生命的气魄,在天地无时不变之中引出昂奋的进取思想;道的变化哲学,认为自然的生命乃至人的生命就是一个变化过程,但如果执着于这样的变化,就永无宁日,顺应自然才是根本之道;禅认为生命均虚幻,真实的存在只在于心灵的顿悟之中,任何事物既有意义,也无意义,过而不留,不必去强求什么超越,因为超越本身也毫无意义,人生、生活、机遇都是偶然的,不待人为,自然已有佛性。
对于儒、道、禅对生命之美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以为,儒、道互补是主流,禅只是补充和点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归根结底还是以儒的进取和道的淡泊为指引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二者的结合才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中国艺术生命长青的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