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诸多名山大川之中,西岳华山可谓人文历史深厚。其名称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和《禹贡》中,即公元前3世纪时已有记载。据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和“华夏”都借由华山而得名。他在著作中写道:“我国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中国考古类型学奠基人苏秉琦先生在其代表作《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也认为:华夏民族的‘华’字,就来源于华山之“华”。
因此,华山之美,是天(自然)与人(社会)深厚渊源的结合之美。在表现出“自然”的同时,不能忽略“人”的存在,如果画面中没有“人” 的因素,只单纯地表现山势的险峻、缥缈的云海、山峦的形态,就成了一个地理坐标,缺乏对“华”字的深层次探索和思考。将地势的险峻、千年的古栈道及游人攀爬栈道的场景在缥缈的云雾中一并表现出来,或许更能从历史渊源、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来体现“华”的精髓。
照片的构图仍然秉承仰观俯察、远近游目的“势”,选择了北峰之上、主峰之下,最能代表华山险道的擦耳崖和苍龙岭作为表现对象,近睹栈道庙观,远看峭壁林立,仰观天高云淡,俯视山壑幽谷。直插天际的巨大峰峦,攀坡漫壁的植被,裸露岩石的山崖,无不传递出“生命感”。山峰的实体与云雾的虚幻表达出“气”的运动变化,与构图的“势”相结合,表达出华山峻秀与伟岸之“气”。(www.xing528.com)
华山之美,是一种中和之美,峻秀之美。有“峻”有“秀”,峻中带秀。他有险峻之势,但其山石却不是瘦骨嶙峋,而是宽稳厚重;他有秀奇之形,但不是弱不禁风、矫揉造作之秀,而是气象森森之秀;高大伟岸的他,时常有云雾相伴,又显得飘逸潇洒。在我看来,华山的“华”字代表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君子形象。《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做人要兼顾文和质,质朴超过文采会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则浮华,两方面要配合适当,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这是我心目中华山之“华”所寄托的含义,也应该是所有华人孜孜以求的美好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