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亮丽色彩:中国自然情感与色彩系统

亮丽色彩:中国自然情感与色彩系统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把握中国的色彩系统,可以参考以下四点:一、一种原色由浅入深形成序列。同一色中不同的深浅构成了中国色彩系统的重要特征。最典型的就是中国诗词中对色彩的描写,完全是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的互动。中国古人认为,眼中看到的色彩并不等于客观对象的色彩。

亮丽色彩:中国自然情感与色彩系统

摄影和绘画都需要研究色彩,但摄影历史不过近200年,绘画却已有数千年以上。人类对于绘画色彩的研究,不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高于摄影。由于摄影和绘画的亲缘关系,借鉴中外绘画的色彩理论,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提高摄影师对色彩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对色彩的论述和分析,必须纠正那种以西方的色彩体系为唯一核心和依据的做法。我们既要学习和继承中国的色彩体系,又要借鉴和运用西方的色彩理论。

中国的色彩体系是以黑、白二色,生出青、红、黄、白、黑五色,由五色又生出更多颜色。这种色彩体系既有观念的作用,也有对自然的体悟。要把握中国的色彩系统,可以参考以下四点:

一、一种原色由浅入深形成序列。譬如黑,中国绘画中就采用墨与水的配合来分出清、淡、重、浓、焦五个层次。同样,青也可以通过深浅分出五色,红、黄和其他颜色亦然。同一色中不同的深浅构成了中国色彩系统的重要特征。

二、同一种物体在大自然运动变化和时间变化中,会呈现不同的色彩。譬如水的颜色,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描述为:“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白居易则形容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时间变化中来把握色彩,这是中国色彩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的理论根源来自于自然规律,不是由科学实验得出的,而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的。

三、通过色彩对人的生理作用,形成不同的象征。最典型的就是中国诗词中对色彩的描写,完全是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的互动。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魂来枫林青,魄返关塞黑”“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

四、高度重视“黑、白、灰”三色,褪去其他色彩。

自唐代以来的1000多年间,中国的绘画竟是以“无色”作为其主流,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标志着中国人最终追求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是一种心物合一的最高境界,并不看重外在的繁华绚烂,而是着重于内在察验和意境淡远。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极重要的话:“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瘁。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夫画,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www.xing528.com)

中国古人认为,眼中看到的色彩并不等于客观对象的色彩。因此,他们不是将色彩放在光线中做科学的、视觉的解析,而是把色彩从光中分离出来,通过单一的黑、白、灰,重新进行体验和升华,力图体现宇宙真正的本质。

西方的色彩体系来自科学的分析与实验,是从光的波长而来。它把色分为两类,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是彩色系统,黑、白、灰三色是无色系统。

彩色系统中的红、黄、蓝三原色相加,得出橙、绿、紫三间色,三原色与三间色再相加,又得出黄橙、红橙、红紫、蓝紫、蓝绿和黄绿六个复色,最终形成12个色相的色轮。无色系统中的黑、白是两个极端,中间的灰色也有层次,从黑—灰—白的过程,同样可以排出12个层次。西方近代色彩理论来自对光的科学研究,光的本质决定着色彩,随着光的研究深入,色彩理论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通过绘画表现出来:“莫奈最先使观者从单纯的色彩本身感受到欢愉;修拉创造出以纯粹的色彩小点排布构图的手法;高更用色彩表现情绪;梵高赋予色彩以活力;塞尚用色彩取代了线条、阴影和透视原理等关键成分。接着,野兽派的马蒂斯宣称,物体的色彩完全是任意性的,色彩本身就是绘画的目的,树木可以是红的,天空可以是紫的,人脸可以是绿的……到了现代,立体画家毕加索和布拉克反其道而行之,大幅减少了色彩,画面不再斑斓,基本上只用黑、白、灰、褐四种‘土色'来表现自己的新空间。”[1]

随着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和科技实验的进步,已经有充分的理由可以相信,“在光速情况下可以呈现的色彩只有黑、白、灰、褐等几种中性色调,其他色彩已不见踪影。”[2]在很多人为欧洲现代立体派色彩风格叫好,赞叹他们的“先见”和“引领”之时,毕加索、布拉克及其他的西方艺术家,是否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在遥远的东方,在距他们一千多年前,中国的艺术家们早已将黑、白、灰、褐这四种色彩,作为其作品的基本色调了。

此外,高速运动下、光速情况下和传统光情况下,同一物体色彩完全不一样的最新发现,从另一个方面又雄辩地证明了同一事物在运动变化和时间变化中,会呈现不同色彩的中国古人观点。令我感到惊奇而又不解的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我们的先祖难道就真的参透了色彩的本质吗?

要特别强调的是,在风光摄影中,学习和继承中国绘画的色彩体系,并非是要舍弃其他色彩,回到中国古代绘画黑、白、灰的色彩中去,而是指学习古人从现象中看本质的方法,从浮华回本真,变复杂为简单,辩证地看色彩;通过事物的运动分析色彩,在情感与自然的互动中体验色彩;色彩的简洁中要蕴含丰富,色彩的统一中应寻求变化。因此,在风光摄影中,只要选对主题,各种色彩都可以为我所用。以前的中国画主要是供少部分人把玩,而现在的绘画和摄影很大一部分用于室内装饰、设计素材和视觉欣赏,如果只有黑、白、灰等色调,色彩太过单一,则很难满足多样化视觉美学的要求,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其次,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用墨来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但色彩过少,在当今社会则无法应对展览、出版、设计、纪录以及生活方方面面的需要。300年前,石涛曾说过,笔墨当随时代;今天,我们也可以说,色彩当随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