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生命的律动:节奏与韵律

自然生命的律动:节奏与韵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的造型艺术中,荒寒、枯瘦、冷瘠是重点表达的对象,这并非是中国艺术家的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而是大巧若拙的哲学智慧和自然天趣的艺术准则。只有返归于自然而然,超越具体的美丑分别,以自然为最高秩序,以天趣为最高准则,才是认识美最根本的途径。老庄对美学的思想论述,揭开了中国美学的篇章,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

自然生命的律动:节奏与韵律

大自然是一个有节奏的混合体,在风光摄影的拍摄实践中,这种节奏需要通过作者的观察和提炼,把相似的物象进行统一组织、统一布置,在统一中寻求变化,通过节奏的“静”和韵律的“动”,表现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绪特征。

在西藏阿里日土县附近的旷野中,我发现了这样一座光秃秃的山峦:从上至下的一道道沟壑,在侧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明暗相间的纵横线条,曲折蜿蜒,肆意奔放。虽没有绿色的草木和明艳的色彩,却让人在荒瘠中感受到了大地的根脉,在枯瘦中寻觅到了生命的流淌。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中,荒寒、枯瘦、冷瘠是重点表达的对象,这并非是中国艺术家的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而是大巧若拙的哲学智慧和自然天趣的艺术准则中国人重视“拙”,推崇枯槁的美感,对枯藤、残荷、老木、顽石等有着特殊的情感。艺术家们在深山古寺、枯木寒鸦、荒山瘦水中追求生命的韵味,在枯笔焦墨、力遒韵雅中追求干裂秋风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提出大巧若拙的思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大意是“重口味”的东西可以获得短暂的感官刺激,但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长期的审美愉悦,反而还会引发情感欲望,破坏人心灵上的平衡。所以从根源上说,能给人带来短暂愉悦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美。庄子在《知北游》中接着说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即天地之间没有真正意义的“美”或“丑”,即使看上去很美的东西,也都是在与丑相对意义上得出的,都是知识和眼光的分别。只有返归于自然而然,超越具体的美丑分别,以自然为最高秩序,以天趣为最高准则,才是认识美最根本的途径。(www.xing528.com)

老庄对美学的思想论述,揭开了中国美学的篇章,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它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远非同时代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们所能相比,更非近代欧洲黑格尔和鲍桑葵之流所能领略,在当今风光摄影重浓艳、轻简洁,重光影、轻内涵,重形式、轻思考,重柔媚、轻凝重的“重口味”风气下,古代先哲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我们尤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