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风光摄影,之所以被批评家们称为“风光糖水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美学教育的缺失,导致作品无深层次内涵,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因此,迫切需要用美学来引领、指导我们的摄影创作。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的概念,在目前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中,美学属哲学的二级学科。很多人认为美学莫测高深,需要具备深厚的哲学、艺术等学术修养才能涉足,其实并非如此。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1]”。 因此,无论是“体验美学”,还是“实践美学”,抑或是“生态美学”,我们都可以认为,只要是对风光艺术进行实践,无论水平高低,就进入了美学的范畴。
风光摄影创作是对自然本质的概括和提炼。在确定创作主题以后,就要围绕主题进行构图。能否鲜明地展示出作品主题,能否清晰地表达出作者意图,都要靠构图来实现。在此,我们就先从构图切入,将美学理念循序渐进地引入到每幅照片中,希望对读者在风光摄影创作中,有所帮助,有所启迪。
《辞海》第1277页对“构图”的解释为:“造型艺术术语,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构图为“章法”或“布局”。简单地说,构图是综合运用各类形式美法则,来维系、组成画面内部各要素的框架。(www.xing528.com)
在构图中,我们既要反对僵化的形式主义,又要重视形式的梳理和升华作用;既要学习前人经验,又不可陷入“构图要素”的条条框框中去。只有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最为准确的形式去烘托主题,推动风光摄影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在摄影中,构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构图侧重于组织结构形式,主要有点、线、面三大结构特征,以及 X、S、V、三角、对角、阶梯等各种符号。广义的构图则偏重于形象思维,注重心理层面的感悟,主要有主体与陪体、对称与均衡、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
在风光摄影中,构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从何而来?要靠狭义构图的训练和广义构图的感悟来实现。因此,狭义构图中对点、线、面的正确理解与娴熟运用,就成了培养构图综合能力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