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辽夏金女性社会群体政治行动研究

辽夏金女性社会群体政治行动研究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产子谅祚,元昊被刺身亡后,谅祚周岁即位,没藏氏作为太后和其兄没藏讹庞共专国政。没藏氏依靠军事外交能力,使辽想削弱西夏的阴谋未能如愿,巩固了西夏政权,应予以肯定。西夏财政和兵力交困,政治也不稳定。及闻王韶降青唐,将复河湟,吐蕃诸部势蹙,遣人请以爱女为蔺逋比妻,董毡许之。除战争之外,宋夏双方都通过各种政治手段争夺熙河地区吐蕃各部族。

辽夏金女性社会群体政治行动研究

一、后妃参政

(一)宣穆惠文皇太后:没藏氏

没藏氏本景宗皇后野利氏兄野利遇乞的妻子,元昊受宋反间计错杀了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兄弟,由于野利后的哭诉,元昊下令找寻野利家属遗口,得遇乞妻没藏氏,迎入宫中,并与之私通。后被野利后发觉,“不忍杀,使出为尼,‘号没藏大师’,居于兴州戒坛寺”[3]。后产子谅祚,元昊被刺身亡后,谅祚周岁即位,没藏氏作为太后和其兄没藏讹庞共专国政。据《西夏书事》卷18记载,此时没藏讹庞任国相,“至是权益重,出入仪卫拟于王者”[4]。《宋史·夏国传》也记载:“谅祚幼养于母族讹庞,讹庞因专国政。”[5]同时,毅宗天祐垂盛元年(1050年),即皇太后没藏氏主政的第二年,所立《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碣铭》明确记载了皇太后临朝掌权的史实:

皇太后承天顾命,册制临轩,厘万物以辑绥,严百官而承式。今上皇帝幼登宸极,夙秉帝图,分四叶之重光,契三灵而眷佑。奥以潜龙震位,受命册封,当绍圣之庆基,乃继天之胜地。[6]

没藏氏兄妹专权期间,与宋、辽开战,没藏氏被推上了夏辽关系主角的位置。夏辽关系的恶化,始于景宗时期,没藏氏摄政,只有苦苦支撑。夏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三月,没藏氏复遣观察使讹都督兵屯河南三角川,窥契丹威塞堡。契丹都检点萧迭里得率轻兵袭之,“斩候者八人,擒观察使”[7]。又复五月,契丹兵围兴庆府,大掠。“没藏氏不敢战,令诸城坚壁拒之”[8]。冬十月,没藏氏因数不得志于契丹,所以派使臣到契丹请求依旧称藩,但“契丹主不允,使还,诏谕别遣信臣诣阙,当徐思之”[9]。夏五月时,“李谅祚母表乞如党项权进马、驼、牛、羊等物”[10]。夏福圣承道二年(1054年)秋七月,请婚于契丹,“契丹主以没藏氏反复,不许”[11]。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春二月,“契丹主上太后尊号,已受群臣尊号,大赦国中”[12],因此,没藏氏遣使贺契丹主上太后尊号。

没藏氏“妖冶好佚游,骑马甚众。因先私通于李守贵,后又和宝保吃多私通,使李守贵忿恨,转而杀没藏氏及宝保吃多”[13],至于此时没藏氏专权结束,干政六年。

没藏氏依靠军事外交能力,使辽想削弱西夏的阴谋未能如愿,巩固了西夏政权,应予以肯定。在与宋的关系上,国舅没藏讹庞一再于屈野河耕地问题挑起事端,贪图小利。没藏氏鉴于辽的严重威胁在即,“责讹庞令还所侵田”[14],以免两面受敌,这有利于西夏政权的巩固。但是在帝位的继承问题上,没藏氏兄妹没有遵从元昊的遗嘱立其从弟委哥宁令,而是坚持扶持幼主继位。《辽史》卷20《兴宗纪》记载:“群臣以幼主改元,元旦日食,天象可畏,请慎政刑,讹庞不听。”[15]虽然说扶正幼主保持了以嫡嗣为继承人的传统,但是也开了以后因幼主较小无行事能力而形成后妃和外戚专权的先河以及混乱局面。也正如吴广成在《西夏书事》中说第一梁太后“牝鸡司晨,有开必甚”[16]。其实,应该说从没藏氏开始便是如此了。

(二)恭肃章宪皇太后:秉常母

梁氏原为毅宗谅祚舅父没藏讹庞的儿媳,与谅祚私通,闻知讹庞父子密谋欲杀谅祚,遂密告谅祚。《西夏书事》卷22记载:“子妇梁氏本中国人,谅祚私焉。讹庞子与其父谋伏甲寝室,须谅祚入杀之,梁氏密以告。”[17]都五年(1061年)年方15岁的谅祚杀死讹庞父子,迎梁氏入宫并封为皇后,生子秉常。谅祚死后,秉常七岁继位,梁氏被尊为太后,“垂帘摄政”[18]。委弟梁乙埋为国相,梁氏一门专权,反对实行汉礼,行本民族蕃礼,行亲辽抗宋之策,自主兵权。

夏天赐礼盛国庆二年(1071年)二月,梁太后受罔萌讹、结明爱等大臣的煽动,发兵攻顺宁寨,进而围抚宁城。三月时,西夏军虽收复了罗兀城及其周围堡寨,但在这场战争之后,“罗兀城外三百里间,庐州焚弃,老少流离,已废春耕,又绝岁赐”[19]。西夏财政和兵力交困,政治也不稳定。于是到九月,西夏梁太后又派大使阿泥嵬名科荣、副使吕宁、焦文贵由延州入贡,又奉丧乞绥州。[20]

宋朝开拓熙河事业期间,西夏千方百计联结吐蕃部族,阻挠宋军进取这一地区。如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1072年),梁氏以爱女嫁给董毡之子蔺逋比,想借此结盟。对此,史书记载:

西蕃大首领董毡,有子蔺逋比,初娶于甘州回鹘。环庆之役,董毡使率兵侵夏有功,授锦州刺史。梁氏久畏其强,欲与之和。及闻王韶降青唐,将复河湟,吐蕃诸部势蹙,遣人请以爱女为蔺逋比妻,董毡许之。[21]

又在同年闰七月,梁太后用学士景洵的策略,发兵争夺武胜城(今甘肃临洮县)。[22]后西夏军败退,王韶率军进占武胜,并在此筑城,改为镇洮军。

除战争之外,宋夏双方都通过各种政治手段争夺熙河地区吐蕃各部族。如夏大安元年(1075年)五月,西夏梁氏威胁利诱占据湟州境内的吐蕃僧人李芭毡归附自己,但宋得知后立即封李芭毡为二班差使,本族巡检,终从西夏方面将他争夺过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4记载:

补蕃僧李巴毡为三班差使,依本族巡检。巴毡居黄河北,领部族甚众,地接西夏,为所诱胁,故以职名羁縻之。从洮西安抚司请也。[23]

西夏梁太后摄政,重用亲信,排斥异己。王安石指出:“今其主幼,妇人为政,所任要重皆其亲昵,虽有豪杰无由自进。”[24]宋朝环庆路经略使章楶也奏报:西夏梁氏“逐嵬名亲族,潜萌篡夺之计久矣”[25]。如西夏都统军嵬名浪遇,原是元昊的弟弟,通晓兵法,熟悉边事,夏毅宗谅祚时曾主国政。只因他不愿意投附梁太后集团,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1072年)被罢职,并连同家眷被赶往很远的地方。浪遇从此坐卧斗室,口不言兵,第三年含冤去世。宋鄜延路经略使、知延州沈括记载:“秉常立,而梁氏自主国事。……执国政者有嵬名浪遇,元昊之弟也,最老于军事;以不附诸梁,迁下治而死。存者三人,(梁)移逋以世袭居长契,次曰都罗马尾,又次曰关萌讹,略知书,私侍梁氏。移逋、萌讹皆以昵幸进,唯马尾粗有战功,然皆庸才。秉常荒孱,梁氏自主兵,不以属其子。”[26]同时,因为秉常爱行汉礼而被梁氏所厌恶,梁乙埋等都不高兴。将军秦人李清说秉常一河南地归宋,“其谋泄,清为梁氏所诛,而秉常废”[27]。《宋史》也记载:“国母知之,遂诛清而夺秉常政。”[28]梁太后的种种作为,激起了西夏臣僚部将们的愤恨。国中大乱,夏国统军禹藏花麻请宋朝发兵讨伐,宋朝五路出讨。

最初,西夏梁太后得知北宋发五路军来攻,惊惶失措,向群臣征询对策。许多将领主张分兵迎击,独一老将主张:“不须拒之,但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劲兵于临、夏而遣轻骑抄绝其馈运,大兵无食,可不战而困也。”[29]梁氏采纳这个战略,调集了12监军司10万精兵保卫灵州和京畿。在宋军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状况下,西夏梁太后命令挖开灵州城外的七级渠(即今秦渠),放水灌入宋营,宋兵冻溺死者无数。这时宋神宗只得诏令班师。灵州城外的宋军10万人溃败,生还者仅1.3万人。[30]当年宋方随军的监察御使张舜民写过《西征诗》[31],记录了泾原和环庆两路军在灵州城下惨败的结局:

青岗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

夏大安九年(1083年)闰六月,西夏梁太后和其弟梁乙埋迫于政治经济压力,只得让惠宗秉常复位,以缓和国内的尖锐矛盾,同时遣使谟个、咩迷乞遇入宋朝上表:“夏国累得西番木征王子书,称南朝与夏国交战岁久,生灵荼毒,欲拟通和。……今乞朝廷示以大义,特还所侵,倘垂开纳,别效忠勤。”[32]争取恢复岁赐,并索还近年被占疆土。大安十一年(1084年)十月,西夏梁太后死,执掌西夏国政二十多年。

梁氏当政时期,连年发动战争,使得西夏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民不聊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梁氏对宋的长期战争,尤其西夏击溃宋军的五路围攻和灵州、永乐之战的胜利,免除了西夏国土的沦陷和国家主权的丧失,对乾顺时代西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的作用。

(三)昭简文穆皇后梁氏:秉常妻、乾顺母

夏大安十二年(1085年)七月,西夏惠宗秉常死,年仅26岁,其幼子乾顺继位,仅三岁,是为崇宗。太后梁氏(秉常妻,梁乙埋女)摄政,同其兄梁乙逋专权。

梁太后执政时期屡次率兵作战,如梁太后不甘心韦州之战的失败,天祐民安三年(1092年)十月亲自统帅10万大军进攻环州(今甘肃环县),围城七日不克。《西夏书事》记载:“梁氏集兵十万于奇鲁浪,声言犯泾原。一夕趋环州,围之。”[33]章楶令折可适领宋军一万于洪得寨截断夏兵归路,夏军大败,梁太后尽弃帏帐首饰,易服而逃,几不得脱。《续资治通鉴长编》云:

所使骁将折可适屯师洪德城,贼过,识其母梁氏旗帜,城中鼓譟而出,驰突躏轹,贼大败而去。斩首千余级,获牛、马、橐驼、鎧仗以万计。过牛圈,饮其水且尽,人马被毒,而奔迸蹂藉,堕壍谷而死,重伤而归者,不可胜计,梁氏几不得脱,尽弃其供帐襜褕之物而逃。[34]

天祐民安七年(1086年),乾顺母子和梁太后举兵进攻宋鄜延路,号称50万兵,“国主母子亲睹桴鼓,纵其四掠。边将悉兵掩击不退,金明乃破”[35]。事后送宋俘与辽国,以争取支持。永安元年(1098年)十月西夏梁太后亲自率领40万大军,从没烟峡直奔平夏城,并创造了一种新战车,勇猛作战,但最后天公不作美,强风吹折了战车,致使夏军大败。梁太后愧恨交加,割面而逃。《西夏书事》对此详细记载道:

连营百里,建高车曰“对垒”,载数百人,填堑而进,飞石激火,昼夜不息,兵士死者数千,伤者倍之。经十三日,城中捍御有方,终不能破,粮渐乏。一夕,大风起西北,冲车悉震折,众大溃,梁氏惭哭剺面而遁。[36]

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十月,梁乙逋阴谋叛乱,被大臣嵬名阿吴、仁多保忠等发觉。在梁太后的支持下,仁多保忠等率部众讨杀梁乙逋,并诛灭其全家。梁乙逋被杀后,梁太后亲自掌军政大权,继续进犯宋朝边境,多次乞兵于辽。辽主素厌梁氏,故累请不允,梁氏多有怨言,辽主不悦。乾顺成年后,梁氏仍不许主国事,于是永安二年(1099年)正月,辽“遣人至国,鸩杀梁氏,命乾顺视国政”[37]。就这样梁太后被辽国使臣用毒酒杀死,梁氏掌西夏朝政15年。乾顺在辽朝的支持下,开始亲政。这不仅表明梁太后15年专权(1085—1099年)的结束,也表明了自毅宗谅祚死后,两代梁氏后党外戚集团三十多年专权(1067—1099年)的结束。

梁氏是位军事家,在她的指挥下,统帅数十万大军多次击败宋军的进攻,就这点而言,她勇气过人、谋略过人,不同于一般的后妃。而且,梁氏专权时期,始终维护西夏国的独立地位,维护国家的威严。所以不能对她的专权做一味地批评。

(四)任后和罔后

任后,崇宗皇后,是西夏权臣汉人任得敬之女。《西夏书事》卷35记载:“任氏庄重寡言,御下有恩意,与曹氏并居妃位,相得甚欢。”[38]仁宗时期,任得敬官至国相,爵至秦晋国王,掌握了西夏实权,“遂相夏国二十余年,阴蓄异志,欲图夏国,诬杀宗亲大臣,其势渐逼,仁孝不能制”[39]。作为太后,她站在了仁宗一边,曾多次规劝其父,《西夏书事》卷37乾祐元年(1170年)四月条记载:

得敬恃权,行多不法。太后屡戒不听,日益盛满为忧。至是卒,仁孝葬之如礼。[40]

1139年,仁宗即位后,立妃罔氏为皇后。罔氏聪慧知书,爱行汉礼,内教谨严,仁宗诸善政,多所赞成。如《西夏书事》卷35记载:(www.xing528.com)

罔氏,西夏大族。后聪慧知书,爱行汉礼。仁孝先纳之,见其贤,立为后,颇爱敬焉。

按:西夏立后不悉书,此书,贤罔氏也。氏好礼知书,异时仁孝建学诸善政,后有劳焉。[41]

在她的帮助下,仁宗推行儒学,建学校,而且与仁宗一起亲往训导。1165年,罔后去世。《西夏书事》卷37记载:

罔氏内教谨严,宫中莫敢犯。仁孝诸善政,多所赞成。至是疾卒,遗言以优礼大臣、勤治国事为嘱。

按:罔氏赞成诸善政,为西夏贤后。后卒,西夏之善政不复见矣。惜哉!

(五)章宪钦慈皇后罗氏(仁孝后、纯佑母)

罗氏,本宋朝人,因战乱陷没夏国,入宫多年,天盛十九年(1167年)仁宗立为后。[42]1193年,仁宗卒,子纯佑即位,是为恒宗,尊罗氏为太后。[43]

在乾祐二十年(1189年),仁孝66岁,同时又是他登基50周年时期。罗氏作为正宫皇后,试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方广佛华严普贤行愿品》这两部佛经,广施民众,一是为仁孝祈祷长寿,另一方面又试图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达到借助佛教来干预政治的目的。[44]

皇太后时期的罗氏是位重要的政治人物,控制了西夏朝政。在乾顺时期,梁太后信奉佛教,大量译经,又曾控制乾顺时期的朝政。到纯佑时期,罗太后新写西夏文大藏经,刊刻《佛说宝雨经》,正是她在政治上掌握西夏政权的写照。因此,史金波先生称“罗太后不仅是一个热衷于佛事的宗教信徒,而且还是一个干预朝政的里手”。[45]

关于罗后在立安全废黜纯佑一事上,学者观点不一致。大多数学者继承吴广成在《西夏书事》中的观点,如:戴锡章、孟列夫、李范文、史金波、李蔚等先生皆认为是安全勾结罗后合谋发动政变,废黝了纯佑。[46]而后学白雪提出罗太后并不是主谋而是被安全所胁迫,理由是《金史·西夏传》[47]记载道:

泰和六年(1206年)三月,仁孝弟仁友子安全,废纯佑自立,再阅月死于废所。七月,使纯佑母罗氏为表,言纯佑不能嗣守,与大臣定议立安全为王,遣使奏告。夏使私问馆伴官:“奏告事诏许否?”馆伴官曰:“此不当问也。”夏使曰:“明日当问诸客省,若又不答,则升殿奏请。”上闻之,使客省谕以许所祈之意,乃赐罗氏诏询其意,夏人复以罗氏表来,乃封安全为夏国王。

从史料“使纯佑母罗氏为表”来看,元代史臣认为安全是政变的发动者,罗太后则被胁迫。[48]白雪认为安全之所以要胁迫罗太后是因为罗太后是当时西夏国的实际掌权者,要借助于她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笔者认为白雪提出的观点合情合理,认同此说法。在1206年的废立政变后,罗太后的最后去向由于政治的原因,其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二、后妃对佛教文化建设

为了加强统治,西夏王朝定佛教为国教。西夏佛教发展的一大特点是皇室的直接参与。西夏皇帝、皇后在其先祖、先帝的祭日举行大型的佛事活动以示纪念,通过施贫救济的佛事活动,倡导慈悲行善的社会风尚。还有不少重要佛事活动也以皇帝、皇太后的名义实施。目前所能见到的西夏皇帝、皇太后御制的或大臣奉敕撰写的碑铭、发愿文、佛经序等还有很多。

(一)宣穆惠文皇太后

没藏氏曾被元昊皇后野利氏黜居戒坛寺为尼,号“没藏大师”。可能与在寺院居住过的原因有关,没藏氏十分好佛。《西夏书事》卷19记载:

没藏氏好佛,因中国赐《大藏经》,冬十月,役兵民数万,相兴庆府西偏起大寺,贮经其中,赐额“承天”,延回鹘僧登座演经,没藏氏与谅祚时临听焉。[49]

关于承天寺的修建,《嘉靖宁夏新志》中的《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碣铭》也有相关记载:

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铭。

原夫觉皇应迹,月涵众水之中;圣教傍辉,星列周天之上。盖□□磨什钝道澄图常表至化,以随机显;洪慈而济物,纵经尘韧,愈自彰形。崇宝刹则绵垣古今,严梵福则靡分遐迩。我国家篡隆丕构,鋹启中兴。雄镇金方,恢拓河右。皇太后承天顾命,册制临轩,厘万务以辑绥,俨百官而承式。今上皇帝幼登宸极,夙禀帝图,分四叶之重光,契三灵而眷祐。粤以潜龙震位,受命册封,当绍圣智庆基,乃继天之胜地。大崇精舍,中立浮图。保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天祐纪历,岁在摄提,季春廿五日壬子,建塔之晨。崇基垒于赋夫,峻级增乎领甋。金棺银梓瘗其下,佛顶舍利闷其中。至哉!陈有作之因,仰金仙之垂范,□□无边之福社,口符□□之钦崇,日叨奉作之论言,获扬圣果,虔抽鄙思,谨为铭曰……[50]

(铭剥落不辨)

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西夏前后的六次赎经活动中的第三次就是在这一年,也是在没藏氏当政时期。《西夏书事》记载:“没藏氏因阿讹等还,感中国恩,遣使入贡。仁宗赐《大藏经》慰之。”[51]《续资治通鉴长编》同样记载:“庚子,赐夏国《大藏经》。”[52]她利用佛教统治西夏,也与宋朝交往,同时也不可忽略对西夏佛教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恭肃章宪皇太后、昭简文穆皇后

在很多西夏文佛经的图款中,两位梁太后都以译经者的身份出现。如《慈悲道场忏法》、《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佛说菩萨修行经》等题款为:“天生全能、禄番佑圣、式法皇太后梁氏御译,就德主事、增福正民、明大皇帝嵬名御译。”这里所说的皇太后是指恭肃章宪皇太后,第一梁氏。而第二梁太后昭简文穆皇后的主佛活动被记载在《佛说宝雨经》、《地藏菩萨百八名经》等,题款为:“胜智广禄、治民集礼、德圣皇太后梁氏御译,神功胜禄、习得治庶、仁净皇帝嵬名御译。”[53]同时,天祐民安四年(1093年),梁太后和11岁的崇宗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修凉州感通塔及寺庙,次年竣工,并立碑赞庆。碑文为夏汉合璧,如汉文碑文中所载:

今二圣临御,述继先烈,文昭武肃,内外大治,天地禋祀,必庄必敬,宗庙祭享,以时以思。

兹我二圣,发菩提心,大作佛事,兴无边胜利,接引聋瞽,日有饶益,巍巍堂堂,真所谓慈航巨照者矣,异哉。

西夏文碑铭的译文有:

德盛皇太后、仁净皇帝等,上四恩报功,下光有治缘。[54]

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梁太后和崇宗皇帝发大愿,印施西夏文《圣大乘无量寿经》,令内宫刻印一万卷,手绢(彩绘)一万帧,施诸民庶。[55]

(三)章宪钦慈皇后罗氏

仁孝帝的皇后罗氏非常崇佛,关于她好佛的程度可以从以下的行为中完全体现出来。乾祐二十年(1189年),皇后罗氏施印了刊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太后时期她发愿令人抄写全部西夏文大藏经,记载这一活动的是《佛说宝雨经》和《佛说长阿含经》上的木刻押捺题款。题款5行,译文为:“大白高国清信弟子皇太后罗氏全增新写番大藏经契一藏,已入皇居报庆寺内经藏中,当为永远诵读供养。”[56]桓宗天庆元年(1194年)九月二十日,皇太后罗氏于“周忌之辰”印施番、汉文《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命工雕此经,印番一万部,汉二万部,……复请中国大乘玄密国师及宗律国师、法、禅师等作广大法会七日七夜,又请义显法师及慧照禅师做水陆不拒清净大斋法事三日三夜。[57]天庆二年(1195年)九月二十日皇太后罗氏于“二周之忌辰”印施番、汉文《佛说转女身经》共三万余卷,并彩绘功德三万余帧。[58]又在天庆三年(1196年)皇太后罗氏于“大祥之辰”,发愿印施《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在该经发愿文中许大愿,做读经、度僧、散斋、放神幡、施经、忏悔、散囚、设贫、放生、大赦等种种佛事。[59]从此可见罗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同时也显著地推进了西夏的崇佛势头,以及整个佛教事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