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洞房是我国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人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但有关闹洞房这一习俗的起源,却众说纷纭。
源于驱邪避灾
洞房里的喜烛 按传统风俗,新婚之夜的洞房里要点燃一对龙凤烛,一直燃到次日清晨,而且熄灭时必须两支对灭,不能吹灭,表示夫妻二人不离不弃。
关于闹洞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传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是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了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逐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洞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迷信色彩。
起源于战国(www.xing528.com)
清人龚炜认为,闹洞房的习俗起源于战国晚期,由河北一带向其他地区传播。近年来讨究闹洞房话题的学者多赞同此说。其依据出自《汉书·地理志下》等,说燕太子丹广纳宾客,搜罗勇士,以维护燕国的安全,他甚至主动献上美女以获取宾客的欢心。这种看重宾客轻视女眷的行为,对民众影响颇大,导致该国一时形成愚悍轻薄的风气。所谓闹洞房的原始形态,就是这样形成的。
起源于掠夺婚
还有的学者指出,它是原始社会掠夺婚的变相遗存。那时一个部落的男子到外边从别的部落为自己抢妻子,抢回妻子后,马上举行婚礼,女方部落则循迹追踪而至,企图抢回女子,此即“闹洞房”的原始形态。
随着掠夺婚向交换婚、聘娶婚的过渡,“抢婚”“抢亲”逐渐流于形式。这种婚俗形式的演变,最后就成了“闹洞房”:由女方部落追踪而至者,其实是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对新郎实施种种象征性的惩罚。正史上记载,南北朝时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就保持着这种传统:参加婚礼的女方来的妇女,用木棍抽打新郎,新郎不得还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