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人们在四川省自贡市郊的大山铺发现了一个面积约17000平方米的化石点,并在此出土了大量的侏罗纪中期的恐龙类及其他共生的脊椎动物化石,因而大山铺便有了“恐龙坟墓”之称。然而,这个“墓”是怎样形成的?人们一直没有统一的意见。
原地埋葬说
有人认为,在1亿6000万年前的侏罗纪中期,大山铺地区河流纵横、湖泊广布。这样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当时温和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成了一个恐龙生存繁衍的“天堂”。可能是由于食用了含砷量很高的植物,后来,大批的恐龙中毒而死,并被沙质浅滩迅速地掩埋。因此,此地恐龙化石数量丰富、保存完整。
太白华阳龙复原图 太白华阳龙化石发现于四川省的自贡市大山铺。太白华阳龙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罗纪中期,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原始剑龙。
自贡恐龙博物馆里的恐龙化石 侏罗纪时期,自贡地区是开阔的滨湖地带,气候炎热,水草丰茂,大树参天,是恐龙理想的生活场所。(www.xing528.com)
异地埋葬说
有人则认为,大山铺的恐龙是在异地死亡后被河流漂运到本地区埋藏下来的。因为在此出土的恐龙化石中完整或较完整的仅有30多个个体,靠近地表的化石较破碎零散,大都是恐龙的肢骨,而且很像是在搬过程中被磨蚀得支离破碎。学者们以此做出推论,认为在1亿6千万年前,离大山铺较远的地方生活着大量的恐龙及共生的动物。后来,它们的生活环境变得非常恶劣,缺水少食,大量恐龙因此而死。久旱之后往往是洪灾,洪水一来,恐龙的尸体就被冲到一个相对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这个地方就是大山铺。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大山铺的大部分恐龙是经搬运后被埋藏下来的,也有少部分是原地埋藏的。因为大山铺除恐龙化石外,还有其他脊椎动物化石。恐龙与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有很大的差别,为何会集中到一起呢?唯有将上述两种看法综合,才能予以解释。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个谜总有一天会被揭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