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游记》的神秘主义描写及评析

《西游记》的神秘主义描写及评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游记》总论《西游记》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首创性地打破了此前文学艺术作品中好人皆好、坏人全坏的思维定势,写出了人和事物的复杂性。《西游记》被列入神话小说,是浪漫主义的杰作。长期以来,读者和学者一般都认为:《西游记》描写孙悟空和众多神仙、妖怪及其神通变化,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用佛、道思想研究《西游记》当然不是唯一途径,但确是有效途径之一。

《西游记》的神秘主义描写及评析

西游记》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长篇小说经典著作,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

《西游记》总论

《西游记》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首创性地打破了此前文学艺术作品中好人皆好、坏人全坏的思维定势,写出了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唐僧虔诚敦厚,同时却迂腐固执,从而多次误会悟空,将妖怪认作良民;八戒愚蠢贪婪,意志不坚,有时还要与悟空捣蛋,但在事实的教育师父、师兄的督促下,坚持走完取经的天路历程井终获正果;更妙的是作者敢于用讽刺手法揭示神佛的时有可笑之处,同时又用幽默笔调描写妖怪的时有可爱的言语和表现。这样的描写方法和石猴变为悟空的艺术想象,给《红楼梦》的补天之石转世为“混世魔王”贾宝玉和众多性格复杂、优劣结合的人物形象之塑造,以重大影响。

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游记》首次以生花妙笔创造了一个丰富复杂、灵妙生动的动物世界。花果山的众猴群居,和各有小妖侍候、帮凶的众妖怪,如一口吞下十万天兵的狮魔,能用鼻卷人的象精,会读修炼书的牛魔王和使用金刚琢的青牛怪,种种大型动物直至海底龙王及其属下的龟蛇鱼蚌、虾兵蟹将,和各类小动物、小昆虫如刁钻狡猾的老鼠精、机智灵活的蜘蛛精等,加上取经队伍的猪八戒和白马,组成一个完整奇妙的动物世界,非常惊险有趣。作者又为这些动物和妖怪营造了各有特点的生存环境,如猴子居住的阳光灿烂的花果山水帘洞,老鼠昼伏在黑气:氤的陷空山无底洞,红孩儿在枯松涧火云洞颇感萧索。罗刹女的翠云山芭蕉洞则风光秀丽。单是山洞即五花八门,光怪陆离。此可见古代人在生产、生活旅行中与动物、昆虫打交道的艰难和惊险。此书开创动物世界的新奇领域,为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作出又一伟大贡献。

《西游记》被列入神话小说,是浪漫主义的杰作。长期以来,读者和学者一般都认为:《西游记》描写孙悟空和众多神仙、妖怪及其神通变化,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

《西游记》所描写的这些内容,早在明清时,一些研究家就已从佛、道思想,包括从佛、道的修炼角度认识、研究此书。如悟一子(陈士斌)的《西游记真诠》、悟元子(刘一明)的《西游记原旨》,均用佛道思想解释《西游记》的真意。用佛、道思想研究《西游记》当然不是唯一途径,但确是有效途径之一。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其高明处常在其描写内容所反映的多角度、多层次,具有非常复杂甚至可以无穷推究的深刻含义。读者可作各种理解,研究家可从各种角度和层面切入,深入宝山,必有所获。悟元子(刘一明)在从谈禅说道角度研读《西游记》时明确指出:《西游记》是“神仙之书”,“乃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西游记原旨·读法》)读《西游记》的人,“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西游记原旨·序》)。刘一明的观点颇为精当。所谓圣、佛、仙,都可指德行高超、练功精深或学问深广的得道之士。佛道修行的一个重要原理即德行高超与练功精深密不可分,练功者只有讲德,才有收获,才能进入高深境界。而炼丹,并非是俗道和一般人所误解的炉中炼丹药以求长生之方,实际上是练气功者练身内之气,归入丹田,即为内丹,这才可能做到长生不老——这是指一定程度和角度上的“长生不老”,而非世俗所认为的绝对的永久性的长生不老,尤其是肉体的无限性长生不老。刘一明说《西游记》是“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在当时是独具慧眼之言。《西游记》全书讲授的是会元功,全书所写的唐僧取经所遇的九九八十一难即练功的必经过程之生动反映。

修行和练功的原理和方法

我们翻开《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开首之诗即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里开宗明义讲明会元功是指使天地中万物包括人类产生的造化之伟大功绩。为什么此功以会元为名?天、地、人,古称三才,又称“三元”。会,意为聚合、交合。《西游记》在第一回中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而练功的原理即据宇宙萌生万物的规则,用意念使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人三气即三元在人体中会合。因此从根本上讲,儒道佛三家修炼之精气,名目虽可多至数百种,其实质是“会元”。一切修炼之法,都是会元功。

纵观《西游记》全书,我们不得不叹服作者能用生动通俗的文字,写出广博精深的学问。《西游记》作者(很可能不是吴承恩)显然精通儒、道、佛三家之经典,对其中的修炼的方法和效果烂熟于胸,故而能写出其中的出神入化,千变万化。

孙悟空和猪八戒及众妖精的修炼经过和道行根底

《西游记》之第一回和第二回的回目是全书的总纲。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写孙悟空为求长生不老之术,用八九年时间东奔西走,漂洋过海,参访仙道,终于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找到须菩提祖师。“灵台”“方寸”,都是古汉语中“心”字的别称,练气功者要靠“心性修持”,故而用山名隐喻。“斜月”、“三星”不仅是“心”字的形状(斜月像心字的一勾,三星像心字的三点),而且象征着子夜,即修炼的最佳时间。须菩提祖师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在小说中是糅合道、佛的一个人物,因为他讲的观点道、佛皆有,而其教悟空的练气道行亦兼道、佛之长。他初识石猴,为他取姓“孙”,其本旨是:“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沦。”这既遵循《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也如佛教《增壹阿含经》所言:“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埃,身体柔软。”南怀瑾解释说:“这时身心毫无渣垢,如婴儿状态一般,要到三禅才能证到这个境界。”“今天我们打坐,心性的修养,只要能做到如婴儿的状态,一定成功。”“真正入定了,气息一定充满。气息充满的人,不管多大年纪,身体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软的,软化到如婴儿一般。”另外,在思想境界上同时也要做到真诚纯洁,如佛经所说:“直心是道场。”[1]道、佛气功都推重这个婴儿、赤子理论和实践。

须菩提祖师修习到“六神通”的极高境界,神通广大,故而美猴王刚到其洞口,他早已知晓,并派童子出门迎接。童子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进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一下子令猴王十分钦服。

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写悟空打破祖师的盘中之谜,夜半三更径入师祖卧房,跪在寝榻前请师父传道,祖师自吟: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前两句意谓练功之艰难和练功之道的高深玄妙,后两句说学高深的气功必须师父寻找徒弟,择天下之英才而后教之。祖师见六七年中悟空在山上认真向学,态度诚恳,经考验确有悟性灵根,即于榻上教诲他: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摒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是练气的总纲,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奥的理论内容。其大意是重视修性、养命这个根本道理,其关键是养蓄精、气、神三者,并珍藏于体内,切勿使之泄漏于体外。要记住练功的要诀,屏除邪欲,保持心境的清纯、冷静。龟息蛇行之法,火烧莲花之法,五行生克之法,为佛道儒三家练功之重要之法。“好向丹台赏明月”,指黑夜尤其是子夜,乃练气最佳之时。实际上中午也是练功最佳之时之一。故而小说接写悟空“子前午后,自己调息”。末句说:“功完随作佛和仙”,意即练成高深功夫,具备各种令人震惊的神通,就会成为佛和神仙一样的人物了。

关于精、气、神之牢藏体内,其中主要方法之一即禁欲,如不能全禁,退而求其次是初练功时禁欲三个月或一百天,以后则尽量地合理节欲。那孙悟空照祖师传授之法,“子前午后,自己调息”,苦练三年多,自感“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于是祖师又传他新法,教他口诀,传授“地煞数”的七十二般变化。“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一般读者都认为孙悟空的神通十分广大,实际上他的道行还远不全面,因为他远未学全祖师的本领,如书中提到的“静”字门中之道、“动”字门之道,还有“流”字门中之道和“天罡数”之三十六变化等等。所以悟空后来与不少妖怪只能战个平手,有时还要落至下风:比神通比不过二郎神,还为他所擒;在流沙河边,这个从来看不起猪八戒的猴头,在河边面临水战只能甘拜下风:“贤弟呀,这桩儿我不敢说嘴。水里勾当,老孙不大十分熟。若是空走,还要念诀,又念念‘避水咒’,方才走得。不然,就要变化做什么鱼虾蟹鳖之类,我才去得。若论赌手段,凭你在高山云里,干什么蹊跷异样事儿,老孙都会;只是水里的买卖,有些儿榔杭。”(第二十二回)可见悟空的本事离第一等强手尚差得远,所以神通最广大的佛祖释迦牟尼,即如来佛一出场,他收伏和管制悟空真正是名符其实的易如反掌!

悟空为什么还没学到师父的全部本事,道行尚浅即浅尝辄止?原来他因做了一件事而犯了两个错误。一次师兄弟们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家说悟空得到师父秘法,一起撮弄他露一手。悟空禁不起诱惑,卖弄手段,摇身变成一棵松树,大家鼓掌呵呵大笑,喧哗声惊动了祖师。祖师闻状大怒,呵斥众弟子和悟空:“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这是其错之一。祖师又指出悟空的更大的错误:“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西游记》第九十九回)祖师此言,千古真理。所以道行深者,深藏不露,绝不让人知晓。除了避祸,练功者讲究谦德。所以高功夫者不显山、不露水,除非特殊情况,绝不露出真相,信奉“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的古训。

悟空因做错此事被祖师逐出山门,中途辍学。悟空一时感到茫茫宇宙,何去何从?他不禁“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哪里去?”祖师道:“你从哪里来,便从哪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回转花果山水帘洞,与群猴重聚。临走时,祖师已知悟空的未来,特地关照:“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知祖师有六神通,离得再远,若有一举一动与祖师相关,祖师必知,又知祖师道行高深莫测,不敢半点违反。更且师父厚恩,悟空深心铭记,他也要尊师守纪,绝不违规。

总之,第一、二回写出孙悟空之所以神通广大,全因为他灵根原存,又得名师真授,心性修持,从而逐步“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后来便皈依我佛,助唐僧去西天取经。

猴王的通身武功和变化神通,还需他终身修炼才得保持。小说多次写到悟空在取经途中抓紧点滴时间坚持练功。如第十六回讲到有次他们在观音院过夜:

却说三藏师徒,安歇已定。那行者却是个灵猴,虽然睡下,只是存神炼气,朦胧着醒眼。忽然听得外面不住的人走,揸揸的柴响风生。他心疑惑道:“此时夜静,如何有人行得脚步之声?莫敢是盗贼,谋害我们的?”……

第二十一回悟空与风魔斗后未胜,反被吹坏眼睛,于是待师父和八戒等睡下后,“行者坐在铺上,转运神功,直到三更后,方才睡下”。

悟空在黑虎山与熊罴怪大打出手之前曾自报家门,谈及自己练功的经历和道行说:

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

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年十万八千高。

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

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

得传大品天仙诀,若无根本实难熬。

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

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返老还童容易得,超凡入圣路非遥。

三年无漏成仙体,不同俗辈受煎熬。(第十七回)

悟空介绍的乃是练功之正路,他不怕泄露这个练功的机密,一则无灵性者练不出功能,即“若无根本实难熬”;此种有灵性之人,能做到“六根清净”,即佛家所讲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不接受外界干扰,清心寡欲,保持清净,“万事不思全寡欲”。二则需长年苦练。然后“回光内照宁心坐”,吸收宇宙之气(光是气的重要表象之一)内照自身,静心打坐;于是“身中日月坎离交”,即身内之阳、阴和水、火(《易》之八卦的坎卦象征水,离卦象征火)互相交和配合,炼出自身之气来。“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是练功的至言要论。凡用外药陈丹以求长生者,必以速死为结果。上自皇帝(如汉武帝等)下至愚夫,不少人都妄听偏信方士的诳言,都为求长生而加速死亡。真正懂得长生的即悟空上面介绍的方法,靠练功修道而得以长寿

不仅向妖怪,悟空对师父唐僧和其他人也一再强调自己练功的好处和方法。如唐僧看到“山势崔嵬”常害怕:“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行者劝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第三十六回,下同)悟空又向唐僧介绍练功体会:“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规绳也。”月亮的晦明圆缺,与人体修炼大有关系:

此乃先天采炼之意。我等若能温养二八,九九成功,

那时节,见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诗曰:

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

采得归来炉里炼,志心功果即西天。

……沙僧在旁笑道:“师兄此言虽当,只说的弦前属

阳,弦后属阴,阴中阳半,得水之金;更不道:

水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

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

八戒、沙僧和妖怪们的修炼根底

不仅悟空,猪八戒也曾自报拜师练功,从而学会三十六变化的神通手段,他在初见孙行者时介绍说:

…………………

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www.xing528.com)

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

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

周流肾水入华池,丹田补得温温热。

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

离龙坎虎用调和,灵龟吸尽金乌血。

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

功圆行满却飞升,天仙对对来迎接。

朗然足下彩云生,身轻体健朝金阙。

…………………(第十九回)

八戒能腾云驾雾,力斗妖怪,武功虽较悟空为弱,但也颇有能耐。八戒这里的前八句介绍练功时真气在体内运转的路线和所经的体内部位和穴道,真气最后进入下腹部的丹田,达到丹田“温温热”的效果。下面四句也讲阴阳相配、水(坎虎)火(离龙)相济,犹如水中灵龟吸尽日光。下面两句说精、气、神经最高修炼后化为三花聚于顶上,并吸收到丹田之中保存体中(得归根),五行化为真气会集于顶(五会朝元),浑身成彻底的通透体——气在人中,人在气中,人与自然合一。最后四句说练成之后身轻体健,如飞升云上,几乎能够任意翱翔。悟空在修炼成功离开本师时,也暗暗自称:“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第二回)

《西游记》中除主角孙悟空和重要配角猪八戒、沙和尚外,仙、妖两派也都因练功而有各自的神通和变化。如紫云山千花洞女道姑毗蓝婆,孙悟空为破除多目怪蜈蚣精去求她帮助,只见她坐在榻上练功:“腹中久谙三乘法,心上常修四谤饶。悟出空空真正果,炼成了了自逍遥。正是千花洞里佛,毗蓝菩萨姓名高。”(第七十三回)那些妖怪都赖修行而成精。那条外出捣蛋的小龙由其舅父——龙王带着“在黑水河养性修真”。(第四十三回)“羊力”国师等“苦修行了一场”,最后因作怪而被悟空制服丧命。(第四十六回)金鱼精与八戒、沙僧搏杀前吹嘘:“因我用功抟炼过,坚如钢锐彻通灵。”(第四十九回)六耳猕猴假猴王实是个“久炼千灵缩地精”。(第五十八回)牛魔王稍有空闲即“静玩丹书”,竟刻苦阅读练功的理论著作,他对铁扇公主的气功实力也很满意,自夸“我山妻自幼修持,也是个得道的女仙”。(第六十回)黄眉怪自称黄眉老佛,因为他自认为“修行得了正果”。(第六十五回)青毛狮子怪见悟空钻入肚子,并说要在他肚里过冬,狮怪说:“他要过冬,我就打起禅来,使个搬运法,一冬不吃饭,就饿杀那弼马温!”(第七十五回)那改名唤做“半截观音”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地道为门屋,安身处处牢。养成三百年前气,曾向灵山走几遭”,可见其炼气年月之多。(第八十一回)西域的僧人对孙行者说:“妖精不精者不灵。一定会腾云驾雾,一定会出幽入冥。”(第八十一回)除了妖精,其他有灵气的动物也练气功,如通天河的老鼋向孙行者自我介绍时说:“我因省悟本根,养成灵气,在此处修行,……”(第四十九回)

孙悟空各种神通和受制于紧箍咒的秘密

孙悟空在师傅的传授下,学会了筋斗云,一个筋斗就可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个描写据释迦牟尼教导徒众的记载: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妥阴尽者,虽末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楞严经》)

“随往无碍”谓可以随意往回千万里而绝无障碍。南怀瑾在台湾讲解佛法时阐释此段经意说:

打坐觉得舒服,不久腿麻了,这些都是受阴范围。脱离了这个感觉状态,才是受阴尽。尽并不是像死人一般,而感觉快乐的,舒服的,与宇宙虚空是合一的,形容不出。我也不想形容,因为你们没到这个境界,无法懂。受阴尽了之后,虽然还没有到达漏尽,但心已能离开形体,如鸟出笼,达到菩萨的意生身。你们听了莫妄想,如能达到这一步,到美国不必买机票,说去就去,但别人看不见你,你却能看到别人。(众笑)[2]

孙悟空在遇到强敌,尤其是受到围攻时,能够拔毛变猴,变出多个猴子,帮助斗敌,显示“分身法”和“身外身”的功夫。全书对此有多处描写,如悟空与黄风怪搏杀时:

那老妖与大圣斗经三十回合,不分胜败。这行者要见功绩,使一个“身外身”的手段:把毫毛揪下一把,用口嚼得粉碎,望上一喷,叫声“变!”变有百十个行者,都是一样打扮,各执一根铁棒,把那怪围在空中。(第二十一回)

悟空有此手段,他本人极为得意,他用此法战胜金毛狮怪及其率领的群妖后,三个小王子极其钦佩,对行者叩头请教奥秘,行者笑道:“我身上有八万四千毫毛,以一化十,以十化百,百千万亿之变化,皆身外身之法也。”(第九十回)

《西游记》中写到孙悟空在实施变化时都需咒语,避火、入水也需咒语,例如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犯了“诳上之罪”后被佛降下五行山压住全身,仅露猴首在外,又用帖子写上六个金字:“唵、嘛、呢、叭、咪、吽”,贴在山顶之四方石上,镇住山身,令悟空不得翻身而逃。“唵、嘛、呢、叭、咪、吽”是梵语“莲花珠”的译音,又是佛教中的咒语。这六字真言又是佛教修炼的长功咒语。

《西游记》中另有一个咒语即“紧箍咒”。随着《西游记》小说的流传,“紧箍咒”现已成为几乎人人皆知的典故了。孙悟空性格刚烈,独立性强,常常不听师傅指挥,得到观世音传授后,唐僧一念紧箍咒,悟空立刻头痛难忍,悟空被此咒收伏,只好乖乖地死心塌地听候唐僧调遣,老老实实地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小说中,真如祖师教诲悟空所说的:“丹成之后,鬼神难容。”因为佛道修炼的境界,“语言道断”——禅定到最高境界完全靠学者自证自悟,语言是无法说明的。但《西游记》作者忽出奇招,他用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所路遇的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来形象地说明坐神即静功的这个修炼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修炼者在打坐练功时所遇的阻力常以“魔”的形式出现,修炼者则用自己学得悟得的“道”来克服“魔”。道指正气,魔指邪气。

《西游记》第五〇回讲悟空打不过妖精而且金箍棒也被夺去,这正是:

道高一尺魔一丈,性乱情昏错认家。

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这首诗是悟空遇妖精与之相斗并落败的故事所反映的修行、修炼受阻的原因和症结。而此回故事讲的是唐僧四人过通天河之后正值严冬,面前又遇一山。他们冒雪冲寒,行过那高峰峻岭,远望见山凹中有楼台高耸,房舍清幽。唐僧又饥又寒,想入内化些斋饭,吃了再走。悟空看出内有恶气,认为是妖魔点化的幻景,哄骗行人入内,一气吞之。于是悟空请唐僧等就地安坐,又怕他们没有坐性,就用金箍棒将那平地下周围画了一道圈子,嘱咐他们不能走出圈外。如安顿圈内,“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什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若出了圈儿,定遭毒手。”悟空去千里外化斋。与此同时,八戒不耐烦,说动唐僧等走出圈外,径往前行,进了所见的宅院。里面全无人迹,只有白骨,原来是个死宅。八戒见三件纳锦的背心,想严寒衣薄,正当用处,取来和沙僧一起穿上,刚穿上即被背心捆住。原来住宅果是妖精点化,终日在此拿人。于是唐僧、八戒等俱被妖精捉去。悟空回来,见圈内无人,寻访到妖魔兕大王洞口,于是大打出手,悟空被擒。可见上引之诗,“性乱情昏错认家”指唐僧等误入妖魔点化之虚幻、吃人之院宅;“可恨法身无坐位”指唐僧不肯坐在安全、正气保护之处;“当时行动念头差”指他们擅离坐位、错进妖宅,又贪穿纳锦背心。此回的回目是:“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这既是气功语言,又精确概括本回的内容:因为八戒、沙僧等为衣、食的爱欲而乱了情绪,本性迷乱随着情绪而趋于波动,在神昏心动的情境中就必遇魔头。爱欲在本回中指饥饿思食的本能欲望,寒冷思衣的欲望和八戒因“我自为人,也穿了几件背心,不曾见这等纳锦的”而生爱恋之心。当唐僧劝阻八戒出家人不要这等爱小,莫取非礼之物时,八戒道:“四顾无人,虽鸡犬亦不知之,但只我们知道,谁人告我?有何见证?就如拾到的一般,哪里论什么公取窃取也!”回目与内容紧扣,却又抽象成气功理论性的语言。针对此回因外界诱惑而在修炼中出现走火入魔的情况,本回开首作者即用《南柯子》词一首,指导读者认识修炼的基本原理:

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莫教坑堑陷毗卢。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  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吸呼,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

诗中“毗卢”,佛名,是毗卢舍那的略称,梵文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像这样揭示气功原理的诗词、偈语有三十一首之多,而且大多是放在每回开头的醒目之处。看似与本回内容无涉,实则故事讲的是气功修炼中的魔障及其克服过程,故而两者实系息息相关。而用回目概括本回内容却又揭示气功原理的,也有二十七条之多: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傍门见月明

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马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第八十四回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蛰 圣显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以上回目与一般中外长篇小说的章节目录不同。一般的小说之章节目录都总括本章情节内容或主旨,而《西游记》的以上回目都是看似与本回内容无关的道、禅语言,实际上都是修炼的原理和方法。《西游记》整部书都谈修炼的必经途径,其大旨是道、魔之争,而要害则诚如唐僧所言:“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第十三回)其基本方法是禅定:夜深人静之时(最好是子时),“禅僧入定理残经,正好炼魔养性”(第十二回)。

纵观《西游记》全书,唐僧、悟空、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尤以前三人为主角:唐僧是纯洁无瑕的凡人肉体;悟空是人的悟性、灵气,可以修炼成圣、仙的灵根;八戒是人的贪欲本性的体现。三人合成一个群体,犹如一个修炼之人,悟性、灵气得天地育孕、大道妙理的教诲:奋而向上,为做到此点,又要与本身的贪欲本性斗争并争取剿灭之,将自己的凡胎肉体通过修炼进行脱胎换骨的艰苦改造。与此同时还要与外魔作斗争,也即与邪气斗。而这个外魔、邪气(有时又合称为邪魔)实即由自己的私欲、龌龊之心生成,唐僧所讲的“心生”“心灭”之心即指此。《西游记》中多首诗歌反复阐明此理,如:“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第五十六回);“一念才生动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扫退万缘归寂天,荡除千怪莫蹉跎。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第七十八回)。此皆指不能生私心杂念,必须时时扫除心灵中的污垢。又如:“大丹不漏要三全,苦行难成恨恶缘。道在圣传修在己,善由人积福由天。休逞六根多贪欲,顿开一性本来原。无爱无思自清净,管教解脱得超然。”(第九十三回)“无爱无思”指不要爱欲和追求善福和享受,就能解脱烦恼、心情超然。另如真假猴王,难以辨别;两猴大战,不分胜负。作者用诗为证,诗曰:“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已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此诗指真假猴王犹如一个人有二心,一心为思静、思修炼之心,此诗之第三、四句比喻和描写另一心为未摆脱世俗的利欲之心。第五、六句讲一个人有此二心,内心斗争激烈,化为真假猴王之争斗。最后两句指出一个修炼者(入禅门之人)必须学到“无心”的诀窍,要静养成婴儿般纯洁、无邪的心地,然后能脱去凡胎、换去凡骨,成为一个超凡脱俗的神圣之人。

明清学者在《西游记》各种版本的序言中解释修炼原理。如袁于令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题辞》:“说者以为寓五行生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申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而必问玄机于玉匮,探禅蕴于龙藏,乃始有得于心也哉?”明确指出《西游记》是融儒、道、佛三家(三教)于一部书中,阐明宇宙中五行生克之理和揭示人生修炼之道的文化巨著。

《三国演义》与《西游记》的神秘主义描写,各呈异彩。明代戏曲的神秘主义描写又有新的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