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论述了刘邦是公元前235年或以后才随祖父刘荣公从魏国都城大梁迁徙丰邑,生于公元前256年的刘邦,其出生地当然是魏都大梁而不可能是丰邑中阳里。那么,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高祖曰“丰吾所生长”又该怎么解读呢?
1.司马迁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是司马迁不知道刘邦的家世和身世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必须从太史公说起。
汉代的太史令是中央九卿太常的属官,其职责是记载和修订天文、历法,整理历史资料,记述古今历史。
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完成他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和抒发他内心的悲愤,他是属个人写作,而不是代表皇室或政府,他写的书名是《太史公书》。司马迁正式作了太史令后,由于职务的关系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图书、档案、各种史料和其它各国王室的“谱牒”,故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中第一句就说:“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根据各国王室“谱牒”,他能写出三十《世家》。但是,司马迁不了解刘邦的家世和身世,其依据是:
(1)刘邦的家世和身世是属于皇家御牒记载的大事,管理皇家御牒是九卿之一的宗正,宗正府有专管皇族御牒的搜集、整理、保存等事务的属官,而且是姓刘的人才能担任宗正及其属官。非刘姓及正卿以下官员,是不能查阅汉皇室人员的个人档案的。司马迁一是级别不够,二是不姓刘,三是没有理由(非官方写《史记》),因此,他无权查看皇家的御牒,他无法从皇族御牒中看到刘邦的家世和身世。(刘降渝着《文武兴邦,走进汉高祖》)
(2)公元前225年,秦军引水淹没大梁而灭魏国以后,身为丰公的刘荣是秦军追杀的对象,为了保全家人的性命,刘荣采取了解散刘府的所有舍、佣人员,散尽家中的万贯家财,让一贯低调而绅士味十足的儿子刘煓改名换姓隐藏于民间,让从小就不甘寂寞的孙子刘邦逃到沛县一代避难。自己是丰公,丰邑一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要保命,只有远走他乡。
这样一来,在丰邑名显一时的刘氏家族好像从地平线突然消失,没有了声息。
(3)刘煓公从丰邑到当时离丰邑十来里地的中阳里隐姓埋名开酒肆卖烙饼为生,为人十分低调,中阳里的人们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只能以太公称呼。更不会知道刘煓公的家世和身世。
过了近一百年,司马迁游中阳里时,因为后生们都不知道刘邦的家世和身世,司马迁得到的信息,只能是后生们根据刘太公曾住在中阳里的记忆推测而说,有的甚至是故事或传说。
(4)刘邦当皇帝以后,为了维护真龙天子的形象,原来隐藏下来的事情只能让它永远隐藏下去,否则影响皇帝的威望。
由于刘氏家族的隐藏保护措施得力,不论在丰邑和沛县,都没有人知道刘邦的家世和身世,刘邦才可能进入秦国的“公务员队伍”,当了亭长。如果秦国知道刘邦是魏国大夫之后,能让他当亭长吗?(www.xing528.com)
(5)《史记》记载刘邦的事,主要从公元前209年刘邦为沛公以后十多年间的事,对于刘邦微时的记载很少,也说明司马迁对于刘邦的家世和身世是根本不了解。
司马迁不知道刘邦的家世和身世,他将在中阳里采访时得到的刘邦是中阳里人的信息当做史实,才在《史记·高祖本纪》里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2.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指的是他在丰邑成长而非在丰邑出生
首先,我们看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于2003年编印的全新版《汉语大词典》对“生长”的解释:
【生长】动词,①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②出生和成长;产生和增加。并列式。(同义)成长、滋长。
《汉语大词典》对“生长”这个动词的词义说得非常清楚,它具有出生和成长两重并列的意思。一个人在甲地出生,在乙地成长或生活,甲乙两地都可以说是他的生长地,至于出生地,只能是甲地。
高祖讲“丰吾所生长”,但高祖并没有讲丰“吾所出生”,所以,高祖讲的“生长”指的是“生长”这个动词中包含的“出生和成长”两个并列意思中的“成长”而非指“出生”。
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35年或以后从大梁随祖父迁徙丰邑至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只在丰邑生活了最多10年,他对丰邑的感情本来就不深,又加之雍齿“反我为魏”,因此刘邦对丰邑怀有“不满”的情结。刘邦在灭英布后到沛县慰问父老子弟,置酒宫中,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
“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高祖刘邦在沛县整整生活了十五年,而且沛县是他事业的发祥地,他对沛县具有浓郁的故乡情,带着严重的战伤都要回家看看,还表示“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并将沛作为“朕汤沐邑”,免除徭役;对于丰邑呢,不仅没去,而且只字未提。在沛县父老兄弟跪请高祖皇帝“哀怜丰邑,开恩赐免”时,高祖才勉强地说:“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如果丰邑真是生他养他的三十一年的故乡,高祖刘邦会这样对待丰邑吗?雍齿“反我为魏”,丰邑的父老子弟没有得罪他呀。关键是丰邑不是高祖的出生地,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又短,高祖刘邦没有把丰邑看成他的故乡。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史记》关于“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和“丰吾所生长”记载的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