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人生,那是自然赐予的,而有价值的人生则是人创造的。人生价值的创造,一方面同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估计到环境的需要、规定和限制,包括价值目标的提出,价值实施的具体方案都要同社会的需要相一致,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而把握人生价值创造的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人生价值的创造也离不开创造者的主体条件,最重要的是主体素质,主体的价值取向。在衡量人的价值时,人们常常陷入困惑和争论:“人生究竟是为我还是为他?”由于社会有机体内部结构和职能的自然分化,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具体的“我”“他”之分。但是,这种分化不是分裂。“我”“他”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每一个“我”和“他”都是同一个“大我”中的一部分,都是“大我”中的“小我”。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意识;无论为他或为小我,都不是孤立的,一切都以大我为标准。
观察古往今来的人生,芸芸众生在人生追求中表现出不同层次的自我境界。
第一种,有人一生所关心和追求的,只是饮食男女,感官之乐,眼前享受。他的自我,实际上不超过个人的肉体,甚至只是某些器官。这是一种极端渺小的自我。如《列子·杨朱》篇曰:“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从“人生境界座标图”上看,这种自我的位置,在坐标系原点的下方。
第二种,有人所关心的,仅限于个人一身的一切。为了一生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可以处心积虑,精打细算,无所不用;若是涉及他人,即使是自己的父母、家庭、子孙后代,也都“非所计也”,“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自我”,是一种肉体完全,而在社会和精神上绝对孤立、与世界为敌的渺小的“自我”。他的位置,在坐标系上占原点右下方的一个小角落。
第三种,较多人所关心的范围,是包括自己的父母、家庭、子女在内。他的“为我”已不限于一己之身,而是包含一定的献身精神,有了更现实的社会性质。在人们生活方式和条件都受到一定局限的情况下,不少个人的眼界只能如此。这种人生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最普遍性的表现。它的位置,是在坐标系原点周围一个不大的圆圈。
第四种,更多的人以健全的、积极的态度所关心的范围,是将前一种继续放大。由自己的父母、家庭、子女而及他人的父母、家庭、子女,由个人的家庭而及父母之邦的故乡祖国,由现实而及先人后世,从而使为我赋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一种现实的、开放的“自我”。在坐标系上,它占据着不断扩大的位置。
第五种,以第四种境界为基础,有一些人能够“更上一层楼”,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透,自觉地、主动地将小我与大我融合为一。他们做到了“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大我的事业,从中体验人生的乐趣,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的人是一个无限的大写的“人”。
【事例】
1.“对你的生活,什么样的报酬更好?”
这里摘录的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德曼博士与青年学生的一段对话。
学生问:我工作努力,学习也不错,但是至今未在我学习的领域显出任何真正有希望的成绩。看来,我已陷入平平庸庸的人流之中。我常自问:为什么我要设法进研究生院去苦苦求读,然后进政府研究部门或其它学术研究机构?或许最好的结果只是发现一、二件其他人也可能发现的东西。我何不只拿一个学士学位,然后去当一个保险统计员,9点上班,17点下班,工资又很高?
博士答:我认为,你必须自问: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假如你能想象出,一早醒来就急不可待地想去工作;假如一连30多小时的工作,是你热情的体现而不是切望得到超工时报酬;假如你是在工作中寻找真正的乐趣,而不管你在那里是一周工作40还是70小时。假如这些都是真的话,你仍旧需要问一问,这些“乐趣”值不值得使你因放弃做保险统计员而放弃一年两万美金的额外报酬,对你的生活,什么样的报酬更好一些呢?
我并不认为你需要超级科学家的大奖赏,集体性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的享乐是带有观赏性的,你必须学会如何从别人的成就中获得乐趣。假如你通过辛勤劳动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并且得到了胜利的话,那么你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什么是连续不断的驱动力?科学本身!成功会给人带来额外的动力。
2.我的报酬观
曾有人对我说:“你这教授的工资还没有卖茶叶蛋的老太太高呢!”我很清楚这个情况,对此,我们的眼光要放远一些,这种不合理的情况总有一天会被改变的。几年前,日本东京大学请我去工作,给我的工资是每月七十万零一千日元。他们对我说,东京大学给外国教授的工资从来没有超过七十万的,对你是个例外。确实,多一千日元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在东京街上买一碗阳春面,也要花七、八百日元。但我就对这一千日元感兴趣。我作为一名中国教授感到自豪。后来,国内有关部门通知我,聘我担任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所长的批件已经下达,我就马上提前回国了。有人说我是傻瓜,可我有自己的想法。钱是个好东西,又不是好东西,很多人走错了路都是金钱诱惑的结果,为钱而生活是没有多大意思的。这就是我的报酬观。
(作者: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
3.“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行吗?
这是当代雷锋,朱伯儒同志答学生问的一段对话。
学生问:“我每个月只拿五十元钱,(注:这是1984年的工资水平)我就只干五十元的活,这对不对呢?”
朱答:“假定你二十四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干到六十岁退休,活到七十岁,那么你真正工作的时间就只有三十六年,前面二十四年和后面十年,加起来有三十四年是不工作的,要靠别人来供养。你上小学,中学到大学。国家和人民花了大量的钱,你退休不能干活还要退休工资,你想想看,只干五十年的活行不行?”
学生笑问:“那好吧,我加五十元,干一百元的活行不行?”
朱答:“不行,还差得远呢。你要不要休假,要不要解决住房?要不要结婚生孩子?你的孩子要不要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学生说:“这些都是生活必要的,当然要。”
朱说:“那好哇,既然你都要,你要不要多干?要不要为发展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多做贡献?”
学生说:“那好吧,我再加五十元,干一百五十元的活总该可以了吧。”
朱说:“还不行。前人栽树,后人歇荫,老一辈为我们这一代栽了树,我们要不要多干点,为后代人栽点树?”
学生说:“需要。那我再加五十元,干二百元钱的活。”
朱笑答:“我不是经济学家,到底要干多少钱的活才对,我也说不准,上面的算法肯定不全面也不精确,但是我曾学过《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讲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是不行的,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要进行多项扣除。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是不行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他存在的价值不在于拿多少钱,而在于他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操练】
1.“学雷锋,做好事”活动
操练目的:培养为他人服务的观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操练步骤:
(一)明确为他人或帮助他人的意义。如果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活动前班长应进行动员。
(二)作出活动安排:
①确定活动规模(班级、小组或个人);
②选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如,为盲人义务服务,到儿童福利院抱一抱孤儿)。
③安排活动时间。必要时应事前通知和联系;
④提出要求。详细规定必须达到的服务质量和要求。
(三)根据计划开展活动。(www.xing528.com)
(四)召开学雷锋主题班会。学生结合雷锋思想谈谈自己参加做好事活动后的体会和感受,并且与雷锋思想相比,找一找自己的差距。
(五)教师将学生的体会与感受汇集成册,以作为教育成果永久保留。学生也可经常相互传阅,以不断激励自己要向雷锋学习,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为社会献爱心
操练目的:通过一些社会福利活动的举行,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做好事,以培养学生“忧乐为怀,兼善天下”的道德情怀。
操练步骤:
(一)班级中部分学生可与学校附近的街道进行联系,看是否有病残、孤寡老人或生活不便者需要帮助,确定名单和帮助内容。将这些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轮流上门帮助这些人,为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
(二)部分学生与儿童福利院联系,那里有许多孤儿非常渴望家庭的温暖。学生们可以抽节假日与孤儿们共度一天,或抱一抱孤儿,或帮助复习功课,或纯粹进行些娱乐活动。
(三)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在为社会服务日中,走上街头,宣传文化科学知识,或为人民群众做好人好事。
(四)以班级为单位为希望工程捐款。捐款应从自身经济条件出发,多少不论。目的在于通过捐款,帮助贫困山区儿童的学习与成长,以培养学生友爱他人的情感。
(五)这些活动开展以后,及时总结经验,交流体会,并持之以恒。
请认真、真实地回答下列问题:
(一)您原本对儿童福利院了解多少?
①一无所知_______ ②略有了解______
(二)您参加此次活动的初衷是什么?
①献爱心______ ②责任心______
③好奇心______ ④体验生活______
(三)进入儿童福利院,您心情如何?
①平静______ ②激动_______
③神圣感______ ④其它______
(四)对于保育员的工作,您是如何看待的?
①劳动强度大,但劳有所得______
②劳动强度大,不值得______
③需要一种奉献精神______ ④其他______
(五)说说您对“四心”的认识:
①责任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耐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爱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细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这次活动,给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①孩子们渴望别人抚摸和拥抱_______
②孩子们希望有人收养他们______
③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说:“你们还来吗?”______
④其他(请自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通过做一天保育员,您的体会是__________________
(八)对这项活动,您有何意见和建议?
如果有机会,您还会参加吗?
* * * *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参加活动后的体会与收获,从中可以评估我们教育活动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