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的著作在校园中风靡,一度成为热门书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一些学生所喜闻乐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含什么内容,我们该如何评价它呢?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这些层次由低向高发展。(1954年,《幼机与人格》)
第一层次也是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包括食欲、性欲、睡欲、本能性活动以及母性行为等需要。这种需求比较强烈,它往往比其他需要占优势,而成为其他需要的基础。当一个人处在饥饿状态或极端口渴,或疼痛难忍的时候,这就要消除这种不适状态,充分满足这种需要,才能较容易地去关心高级需要。所谓“衣食足而后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即渴望避免野兽的伤害,极热或极冷的气候和犯罪、袭击、谋杀、专制等威胁,以及偏爱职位固定、有保障的工作,要求有积蓄和各种保险。安全的需要也体现在哲理、科学和艺术方面,从事这方面活动的人们都试图从其观点中获得安全。只有安全需要获得满足,个人生活才有安定感。
第三层次是友爱与归属需要。即渴望和家庭、朋友、同事、上司等保持良好关系,得到爱、深情。渴望归属某些团体,对别人进行帮助并受到别人的帮助等。这类需要比上两类需要更复杂、更难捉摸,但对大多数人来讲是很强烈的一类需要。
第四层次是尊重需要。这种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独立与自由;另一类是希望自己有名誉或威望,受人赏识、重视与高度评价。尊重需要被满足,即当个人的能力和成就为他人所重视和承认时,个人才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价值,觉得自己在社会中占有一定地位,这时个人的力量、能力和自信倍感增强。反之,这些需要受到挫折则会产生自卑、软弱无力、脆弱等体验。
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需要。即希望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去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科学家要发明创造,文学艺术大师要创作,音乐家要作曲,都是为了要把潜能发挥到更高的境地,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www.xing528.com)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示意图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一定可取之处。首先,他对人生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符合人生需要多样性这个特点,与行为主义抹煞人的需要动机的机械主义相区别;他把人生需要分成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两大类,与弗洛依德主义只强调人的性欲本能相区别。其次,他指出人生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符合人类需要的一般规律。再次,他指出人生需要具有递进式发展的性质,每个时期有一个对人和行为起作用的主导性需要,这是符合实际的。另外,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列为需要层次的第一层次,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生理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前提的观点相一致,因而是正确的。
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孤立地考察个人需要,而没有考察社会的需要,更没有联系社会需要来考察个人需要,使个人需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个人需要从来就不可能纯粹是个人的需要,相反,个人需要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不可能不受制于社会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离开社会需要的制约性而孤立地考察个人需要,在实践中极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因此,马斯洛的需要观实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需要观。
其次,马斯洛认为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需要,才能向高层次需要发展,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机械主义色彩。据此观点,中国古代先哲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他们的物质需要远未能充分满足,难道他们就不能有精神追求了吗?事实上,高层次需要对低层次需要具有反作用。精神支配物质,而不被物质所束缚,这正是人高于动物之处。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虽然揭示了需要由低向高的发展规律,却不懂得这种规律必须通过复杂的形式来进行;虽然指出了需要层次运动的有序性和必然性,却忽视了有序是通过无序、必然是通过偶然实现的。由于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人需要总是通过无序和不规则来表现上升的趋势,这是需要发展的辩证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