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贸大校友汇与思享空间:打造共享思考的平台

贸大校友汇与思享空间:打造共享思考的平台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次机缘巧合下,我还记得那个日期,是2015年元旦,我跟贸大校友汇社群的一位校友在线下见面。我们两个人当天讨论了一小时,先把名字确定下来,为“思享空间”:思考分享的空间。虽然思享空间的来源是那位校友推广自己新书的需求,但这位校友的执行力并不是那么强。我在贸大校友汇的10多个在校生求职群一发,就有200多个在校生报名。我想了想,做这个社群的第一目标,是增加思享空间公众号的粉丝量。

贸大校友汇与思享空间:打造共享思考的平台

经历了前面那么多次失败,就快要迎来黎明前的曙光了。

这次有两个品牌,选择放在一起讲,因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做大事靠能力,更靠时代风口。这一次,我赌对了。在一个大浪潮来临之前,我把握住了“微信生态”的定位,一头扎了进去。虽然这两个品牌没挣钱,但是直接孕育了后来挣到不少钱的轻课。

最初接触微信,还是2012年,我大四的时候。最初我经常装了卸、卸了装,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的朋友都陆续开始使用微信,我就再也离不开了。我相信大家可能也有类似的感受。

同时,微信作为一款超级App,如同黑洞一般,吸走了移动互联网大量的用户和流量

在App刚刚推出的年代,大家说要做移动互联网创业,都是先搞款App。我在2014年的时候,开始研究起了微信公众号,之所以不搞App,是因为没钱没团队。结果没承想,正是这个背景,让我误打误撞抓住了这个红利。

事实也证明,后来大部分做App的都死了,而做微信生态的团队都活了下来。

总结我在微信生态探索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我发现,跟我一样刚毕业的校友群体,都有一种“想要抱团”的需求。于是我针对这个需求,做了一个贸大校友主题的社群,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我靠着自己的运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校友网状组织:

建立起这个在线社群后,我发现我在运营、用户增长、裂变以及社群运营这块,有比一般人更强的理解和思考。但我当时做的是校友的社群,要想变现,可能不太厚道,二来整个社群的天花板明显,贸大总共毕业生可能就几万人,没有做大的可能。

虽然贸大校友汇没有解决挣钱的问题,但这是我毕业后,第一次从零开始,不花一分钱广告费,把它做成一件“规模很大、活跃度很高”的事情。在失败那么多次之后,这件事的成功,极强地坚定了我对自己的信心,让我开始继续探索。

就在我做校友社群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很有趣的群体,也极度渴望加入校友的社群之中,他们就是:在校生群体。

我一开始看到在校生群体混进了校友群后,都会直接把他们请出去。后来我思考了一下,在校生加入校友群其实对于招聘信息有诉求,而校友也可能想招实习生,或者贸大的学弟学妹加入自己所在的公司。所以,我就专门建了一个在校生的社群,来做校友的招聘信息发布。

到这里,我的社群,都还跟我的母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拓展了在校生人群,但是体量依然不够大。我虽然焦急,但始终找不到切入口。

一次机缘巧合下,我还记得那个日期,是2015年元旦,我跟贸大校友汇社群的一位校友在线下见面。当时,对方写了一本新书,想在我们学校内部对在校生推广,想问问我有没有办法租场地借教室做宣传,并给她介绍学生来帮忙操办一下。

我一想,元旦已经是考试周了,且不说多少同学会对新书感兴趣,要组织这个线下活动,现在也根本没有场地可以租借。但这个需求,完全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来实现,而且实现的方式也很简单:一个微信群就可以搞定。

我给校友提了通过微信群来做讲座的想法,并且表示,我愿意来免费帮忙组织。而且,我可以保证有200个人来进群听讲座。

校友听完我的分析,以及我的承诺,表示愿意一试。

我当时非常非常兴奋。不是因为做这一场讲座,而是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大且普遍的需求。

校友面向在校生做分享,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需求,校园里举办那么多场讲座,就是一个例证。而大家如果可以直接通过微信群来做分享,那么讲座的组织将会变得非常高效。并且,大家除了分享内容之外,还能加好友、互动,这种体验甚至比线下要更方便。

更重要的,这种需求,不仅贸大有,其他学校包括清华、北大、人大等任何一所学校都有。

再往后想,一个在一定领域有经验的前辈,对渴求这部分经验的后辈做分享,将会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广泛而又普遍的需求,可以让我超越“母校”这个范围,实现更大的量级和突破。

这是我兴奋的原因。创业者的思维往往很容易被一些简单的想法点燃。不是因为现状,而是因为想象力

想法很大,落地还是要一步步走。我在过往团队中找了最靠谱的人,一起来把这件事情一点点落地。

我们两个人当天讨论了一小时,先把名字确定下来,为“思享空间”:思考分享的空间。谐音“思想空间”,但“享”字显得更有格调。

于是我们开干了!

虽然思享空间的来源是那位校友推广自己新书的需求,但这位校友的执行力并不是那么强。为了尽快验证我的想法和需求,我直接通过贸大校友汇的在校生群,找了一位学霸,付费请对方来做一次考试周复习经验的分享。

能用小钱解决的事情,就不要浪费时间。很快我就跟这位超级学霸沟通上,对方了解完需要自己做的事情之后,爽快地答应了做这次分享。

我申请了一个公众号,为这次讲座精心打造了一个报名帖,并设置了一个微创新:通过设置公众号自动回复,让大家关注公众号之后,发送关键词消息,才能进群。

这一招,有效地让公众号的粉丝快速增长。我在贸大校友汇的10多个在校生求职群一发,就有200多个在校生报名。

思享空间的第一次分享,是由我、这位学霸,以及我后来很重要的一个合伙人三个人一起,在学校旁边同一个咖啡馆完成的。我们通过“图片+语音”的方式,高效地完成了内容分享,而后,再让学霸一个个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整场讲座氛围很好,而且因为聊天记录有留存,很多当时没有来得及听的学员,通过回听的方式,也收获了学霸的考试周快速复习方法论。

一句话形容当时的成果:好评满满。

现在在微信群做分享,已经成为一个常规操作。但是在2015年的时候,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创新的方式。(www.xing528.com)

第一次分享后,我开始按照每周一次的频率,持续地运营起来。

在嘉宾邀请这一端,我通过自己半年做校友汇累积的人脉,找来了很多有趣有料还免费的分享嘉宾。这些嘉宾分享的内容涵盖求职、创业、考研、出国、旅行理财、考证等。

但人脉总有耗尽的一天。在邀请了20多位校友做分享之后,我慢慢发现人脉不够用了。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我停下脚步,开始思考自己每天在忙什么,未来应该怎么忙。

我想了想,做这个社群的第一目标,是增加思享空间公众号的粉丝量。

为了达成第一目标,我想了三个最主要的增长点:

把这三个增长点厘清后,我开始制订策略,来分别实现这三个目标。

在增加讲座数量这块,一方面我需要嘉宾主动来找我,而不是我来找嘉宾。另一方面,我需要组建团队,把找到我的嘉宾,分小组完成后续的对接和讲座的执行。这个问题好解决,我通过在贸大的在校生微信群,发布了一个兼职招聘的帖子,很快找到40多个有意愿来参与的在校生。

为了增加单次讲座的影响范围,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不仅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还顺带解决了第一和第三个问题。

解决方案就是引入社交裂变机制。如果你要加入讲座主群,就需要为活动助力一次推广。

在引入这个社交裂变机制后,下一场讲座的报名帖瞬间爆了!

过往很多人参加活动,都是默默地点击进群。但对讲座报名设置以上要求后,每次有人报名,都会为活动带来一波这个人朋友圈的报名推广。平时可能一场讲座只有一两千的阅读量,但那一次讲座,有2万阅读量,将近2000人报名,单场活动涨粉3000!

有了单次讲座的影响力,接下来每次我们搞讲座,都会吸引上千人报名!并吸引了好几个嘉宾主动联系我们。这个解决方案,不仅解决了报名的问题,还解决了嘉宾资源获取的问题。

思享空间的两端,就这样形成了闭环,顺畅地运行了起来!更多的嘉宾,带来更多的粉丝,而更多的粉丝,又成为我们吸引嘉宾合作的重要因素。

我们开创了这个模式后,在微信上快速圈了一大拨粉丝。然而当大家反应过来之后,这个模式瞬间拥入了无数的竞争者。

因为这个模式没有任何壁垒,你能做的,大家都可以做,你所使用的功能,都是微信的自带功能。到4月,微信上涌出了10多个直接复制我们模式的平台。到5月,这个数字跃增到了30多。

模式没有版权。而且在中国,看到机会就抄袭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在之前,我经历过竞争对手,所以对现在的状况,我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没有壁垒的情况下,只有自己舍命狂奔,不断累积品牌势能,累积更多的粉丝,吸收更多的嘉宾,才能把对手甩得远远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思享空间的讲座频率,从最开始的一周一次,到3月的一周两次,再到6月增长为一天一次。

如何实现这么高频率的讲座?团队!

我们把讲座的步骤标准化、流程化,同时引进了5个小组,设置组长和副组长,他们都是在校生。每次嘉宾谈定后,我们都会有一个4~5人的小组,用他们自己的微信来添加好友,拉群,并在活动现场设置主持人,用标准的话术来主持并维护好群内的氛围。科学的工作流程让我们在讲座数量变得如此密集之后,依然可以对讲座的品质、流程、内容有良好的把控。

就这样,到6月,我们累积了40万粉丝。我们作为创造了一个行业领域的先发者,又成为一直保持在这个领域第一的领跑者。

这次创业,我能够有这些思考、策略以及执行能力,都离不开我前面多次创业、团队管理、竞争的经历。如果没有前面那么多次经验,我想即使我是第一个做的,也会在竞争中被对手反超,失去第一名的位置。

2015年8月,我与一位校友聊起我现在创业做的事情。对方看我有成熟的团队和模式,以及过去几个月所累积的品牌和粉丝,再加上对我做贸大校友汇的认可,在20分钟后,当即决定给我100万的投资

这真的是一个只聊了20分钟就获得投资的故事。

其实当时我还是兼职做着思享空间,当拿到投资时,我感觉:时机到了。

我立刻和团队分享了获得投资的喜讯,当时的几名核心成员都还有工作或在读书。但面对人生难得的一次机遇,以及一笔可以让我们不断尝试的启动资金时,大家都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来干!

就这样,我在拿到投资款项后跟单位的领导提了离职,告别了我工作了三年、在我创业不断被社会毒打后给我提供避风港的单位。

几周后,核心团队小伙伴纷纷到位,我们在北四环租了一间民宅。

2015年9月,我的第十一次创业——轻课,正式启动。

第十次创业起源于微信生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创建了贸大校友汇与思享空间。虽然没有获得变现,但这两件事,让我真正把一件事情做大起来。

第十次创业中,我收获了影响力,也获得了资本的认可,让我有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去不断试错,让白手起家、没有任何背景的我,顺利进入十年北漂的新阶段:全职创业。

A past Dot has been connecte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