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辉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本科生的培养精细化程度也随之下降,加之市场环境和移动智能的普及,大学生普遍遭遇阅读上的“时间战争”。高校读书会是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培养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大学生打赢“时间战争”。但读书会长期成功举办较为困难,其源于读书会的组织运营是一种高成本的精英化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转型中国读书会的参与式研究,显示理想主义是持久组织读书会的动力源泉,也是克服其组织运营高成本的关键力量,理想共同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理想 共同体 高校读书会 动力 德育(www.xing528.com)
作 者:刘炳辉,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国家治理、青年发展问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加之高校教师的各项考核竞争压力日益沉重,规模日增的本科生所接受的精细培养颇为不足。本科生阶段在理想塑造、阅读基础和思维能力上缺乏深度训练,势必导致其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面临的挑战加剧。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规范化培养训练的主要方式是“班级+课堂教学”模式,但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的高水平培养方式以“读书会+深度阅读+社会调研”模式更为有效。2020年开始施行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对思政课教师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生社团的做法,给予了明确而积极的鼓励引导,足见国家对此问题的重视。很多人文社科领域的老师也纷纷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读书会,但囿于各种因素往往效果参差不齐且难以持续开展。高校读书会这种对人文社科大学生培养十分有利的模式,为何会遭遇重重困难?本文结合多年主持转型中国读书会的经验予以剖析,以期抛砖引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