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渗透式教育是教育方式的隐形,而不是教育效果的隐形,如果爱国主义隐形教育的根仅仅在地表,没有深扎在地下,没有真正吸收到需要的“营养”和“水分”,那么这棵爱国教育之树迟早会“枯萎”。加强香港爱国主义教育,要将隐形渗透式教育的“根”扎深,将隐形教育的“根”紧紧扎根在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资源之中,扎根在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之中,使得爱国教育之树能够源源不断地汲取更多的“营养”和“水分”。
1.文化支撑:汲取我国优秀文化资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7]爱国主义教育之根要积极汲取我国优秀文化“土壤”的营养,要运用先进文化去感召人、影响人。在共同文化基因下,从思想政治层面去逐步消除分歧和隔阂,在文化认同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不断丰富香港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感召共有文化基因。内地和香港的人民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拥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习俗习惯,呼唤两地人民“心”的统一比版图上的统一更重要。在新时代下,要挖掘、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建立在共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上,激发两地青年爱国热情,激励两地青年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数千年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构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之魂,它应当渗透在当今每一个香港青少年的生活之中。汉字、汉语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在学校、公立单位、政府机构等官方机构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使用,逐步实现在全港普及普通话和汉字,让绝大多数香港青少年置身于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语言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在香港青少年内心深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亲切感与自豪感。
感悟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历史,激发同民族向心力。在我们共有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中,渗透着浓厚的民族凝聚力,传递着中华民族几千年认同的共有价值观念。例如:中秋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有吃月饼赏月、吃汤圆的习俗,在习俗的背后传递的是家人团聚、向往统一的思想观念;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每朝每代的爱国英雄数不胜数,霍去病扫荡匈奴,岳母刺字,文天祥大义凛然,戚继光牢记父训,夏完淳怒斥叛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以身殉国,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黄遵宪智斗洋人救华侨,等等,都极力表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因此,要充分利用教材收录、口头流传、媒体宣传、舆论等方式向香港青少年大力宣扬历史上的爱国英雄和爱国事件,以文化人、以情感人,激发香港青少年的爱国意识,从而正面影响香港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风气,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香港青少年头脑中的坚实信念。[8](www.xing528.com)
2.平台搭建:实践载体建设和运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长期、持久的教育,要建设好、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感,以保证爱国主义教育能够长期、持久地开展。
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充分创造进行主题活动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建设覆盖全港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香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要场所。要继续丰富和完善爱国主义示范基地馆藏资源和展陈内容,深挖爱国主义资源及蕴含的精神价值,激发香港青少年爱国热情。
注重爱国主义仪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利用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9]引导香港青少年参与国旗升挂仪式、国歌奏唱礼仪、国庆阅兵仪式、国家公祭仪式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从仪式中的口号、倡议里感知爱国主义观念的传递,从仪式渲染的情景和情绪中构建爱国记忆,从身体力行的反复惯性中培养爱国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