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要求在教育目标上使人成“人”。文化与人的劳动实践息息相关,它“起因于人的现实需求,归于人的现实生活,成于人的生存方式”[25]。这里的人既可以指某一时空背景下作为一个群体创造文化的人,又可以指在劳动实践中接受文化规范并追求个体发展的人。从育人视角来看,有教育模式倾向于培养“单向度”的人,我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培养的是“道德人”,西方中世纪神学培养的是“神性人”,后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价值主导下的学科课程培养的是“经济人”和“工具人”,这极大地消解了人的文化属性。在当下的高校课程实践中,教育对象是成长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青年学生,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中西文化交织,专业课程精细化,实践教学开放化,学习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等特点,“以文化人”就是要在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与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26],“用教育对象自己在劳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生存方式培育其自身”[27]。这要求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体系承载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即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满足培养“完整”的人的基本要求,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政”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德育词汇,强调的是立德树人,凸显了立足本土教育实践进行课程改革的中国视野。“课程思政”是我们通过课程文化自觉,建立全课程教育共同体,在中西文化对话与冲突中不断反思课程育人、探寻教育价值的一种本土课程方案。它既要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凸显学校育人特色,又要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凸显课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体性意识。如,在上海高校推出的“中国系列”课程中,东华大学依托纺织学“双一流”学科开设“锦绣中国”课程,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托与医学相关的三个“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开设“岐黄中国”课程,不但立足学校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而且主语都是“中国”,讲述学术沉淀背后的历史、文化、哲学等要素,让学生在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中增强文化自信。(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