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唯物史观的理论特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唯物史观的理论特征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对乡村发展瓶颈的科学解释,浙江经验印证了乡村经济与生态保护可以实现双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唯物史观的理论特征

2004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醒浙江省的党员干部,一定要认识到“三农”问题“不仅事关农民利益,而且事关全局发展,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8]。这一方面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多年来对乡村振兴和“三农”问题的一以贯之的重视,另一方面则说明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习近平同志一系列理论创新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其中就包括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种融合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贯彻和发展。

第一,唯物史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乡村汇集了唯物史观所关注的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社会矛盾。唯物史观产生于大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乡村游离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视野。事实上,“三农”问题不仅困扰着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启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形态研究。一方面,马克思以及当时的革命者无不感叹农村社会形态的特殊性,作为一个阶级的农民似乎是“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分散且保守,成了无产阶级运动乃至工业化的巨大阻碍。另一方面,城乡分离和城乡对立的历史机制启发了马克思对分工和阶级的考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乡村和城市社会形态的对比,指出城乡分离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这次分工造成了至今为止仍然在第三世界上演的“三农”问题以及生态危机

第二,乡村治理是关乎乡村振兴与生态的关键环节,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的矛盾凸显了乡村治理的短板和困境。乡村的历史特征所造成的治理困难,通常在两个方面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究其根本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乡村生产力的落后造成了部分农民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如果说在城市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异化的,因为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之间是割裂乃至对立的,那么在乡村中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关系则更为直接和“朴素”,即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但是又不具备相应的资本和技术,只好向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索取。这在古代表现为人地矛盾产生的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在今天则表现为对乡村生态环境“杀鸡取卵”式的开发。究其直接原因,主要是乡村治理中短视和形式主义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工作是基础性的工作,‘三农’工作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决定了这方面工作更多的是做铺垫的长期性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见效。”[9]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许多基层领导干部急于创造出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显绩”,不仅忽视了对基础产业的保护和扶持,更是寅吃卯粮地将生态资源开发殆尽。综合来看,这两方面原因通常在乡村治理中重叠出现,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生态后果,并且为人民群众所不满。2005年,习近平同志告诫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优势是‘绿水青山’尚在,劣势是‘金山银山’不足,自觉地认识和把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促进拐点早日到来,具有特殊的意义”。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乡村,只有“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够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10](www.xing528.com)

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对乡村发展瓶颈的科学解释,浙江经验印证了乡村经济与生态保护可以实现双赢。正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浙江省按照生态文明的方向和城乡统筹的要求,深入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等工程。沿着“八八战略”所指引的道路,十多年来浙江的治理经验有效地将众多欠发达乡村建设成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农村劳动力输出基地、旅游观光胜地和绿色生态屏障”[11]。先于全国各省市,较大程度地实现了“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