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重颠倒校正与意识形态批判的实现

三重颠倒校正与意识形态批判的实现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正式形成。对意识及意识形态的上述理解表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与批判实现了深入存在论根基的革命。

三重颠倒校正与意识形态批判的实现

上述三重颠倒校正之完成使得对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一般意识形态的批判深入存在论根基成为必然。黑格尔束缚于纯粹经院哲学框架谈论思维与现实的关系、思维的现实性,思存统一工程的完成闭锁于“我思”,马克思则要求对笛卡尔源起至黑格尔终结的全部西方近代哲学的存在论根基进行颠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7]《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坦陈对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根基进行颠覆的必要性。德国的批判始终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地上生成与展开的,其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不可避免地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颠覆的要件在于跳出哲学基地,割断与黑格尔哲学的依赖关系。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及其支脉统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而将“意识形态”明确界定为唯心主义——“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28],视之为自身将要确立的“唯一的科学”——历史科学的对立面。与唯心主义将思想视为现实世界的统治者因而从思想、概念出发截然相反,马克思鲜明地从现实的人出发,确立与发展描述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实际发展过程的实证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正式形成。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框架中,意识是存在的观念形态,“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29],这标志着存在论根基的转变;“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30],这表明意识形态的问题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应被追溯到存在层面的问题。对意识及意识形态的上述理解表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与批判实现了深入存在论根基的革命。同时,存在论根基的澄明使得黑格尔哲学致力于解决却最终并未解决的思存统一问题,无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还是解决都突破了认识论框架而进入现实政治社会维度。本质而言,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思存统一如何实现并非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31]。

意识形态批判存在论革命的完成终结了继续在传统哲学框架内探讨意识形态的必要性,意识形态探讨方式由哲学思辨转向社会实践,意识形态概念获得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上层建筑)的现代含义。现代含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议题不在于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或虚假,也不在于如何在思维中实现意识形态与存在的统一,而在于政治社会学意义上功能发挥的程度与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敏锐地指出:“意识形态其实是什么的问题,只能从意识形态的社会效力和社会职能中去理解。”[32]

[1]孙海洋:《国外马克思主义者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一种谱系学分析》,《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第9期,第63页。

[2]Allen W.Wood.Hegel's Ethical Though.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256.

[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

[4][美]诺曼·莱文:《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话》,周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82页。

[5][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5页。

[6]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55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10]吴晓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11][德]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19世纪思维中的革命性决裂》,李秋零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9页。

[1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页。

[13]Shlomo Avineri.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Karl Marx.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p12.

[14][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2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16][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95页。(www.xing528.com)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18][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21]Walter Carlsnaes:The Concep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Analysis: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Its Usage by Marx,Lenin and Mannheim.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1.p44.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2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页。

[32][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下卷,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5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