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初步形成阶段:对黑格尔精神异化观的校正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初步形成阶段:对黑格尔精神异化观的校正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精神现象学》描述客观精神发展形态的“精神”部分,黑格尔深入讨论了精神异化现象。意识形态作为异化劳动的观念表现,是异化了的社会意识,其存续以生产异化的存续为前提。两重维度的批判相互关联,一方面表明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表明进一步揭示并校正黑格尔哲学思辨方法的深层颠倒成为必然。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初步形成阶段:对黑格尔精神异化观的校正

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国家观意识到,意识形态批判必须落脚到对颠倒的意识以之作为前提的颠倒的世界的批判,探讨市民社会之于国家的本源地位。而对市民社会的探讨,必须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这一研究的最初成果。

虽然已经启动政治经济学研究,但马克思回过头来研究《精神现象学》这一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手稿》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在《精神现象学》描述客观精神发展形态的“精神”部分,黑格尔深入讨论了精神异化现象。精神异化是精神“自己变成他物,或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18]。对于苦恼意识、诚实意识、高尚意识、卑贱意识等意识形态,黑格尔在意识发展整个历史中一一揭露它们在趋向意识的真实存在的过程中异化的表现形式。《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观进行了批判,得出《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异化观本身陷入异化这一看似悖谬的结论。这一悖论的生成源于黑格尔辩证法所提供的辩证形式与非批判内容的矛盾。黑格尔精神异化观的内容是非批判的,但形式是辩证的,异化不仅是自我丧失(否定),还包括通过扬弃异化重新“领有”本质(否定之否定)。在黑格尔那里,由于人被看作是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精神现象学》中出现的各种异化形式究其实质“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19]。对于马克思意欲在政治经济学层面展开的市民社会批判而言,一方面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观潜在地包含了一切批判要素,另一方面异化的主体是纯粹抽象思维,辩证法的光华依然被束缚于思维本体之中。因此,需要将黑格尔“倒立着的”辩证法重新“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20],即发现现实的劳动的辩证法。

正是由于黑格尔,“异化”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起来,成为马克思思考意识形态问题,创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理论背景。沃特·卡尔尼斯特强调了二者的关联:意识形态概念要放置在社会异化的语境下来理解,“事实上,‘意识形态’是‘社会异化’的一个特例”[21]。马克思将异化分析工具运用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国民经济学以之作为前提的劳动是有害的、造孽的劳动,抽象的、片面的劳动,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劳动”。迄今为止的全部人类生产都是私有财产的运动。与国民经济学将私有财产视为异化劳动的原因相反,马克思指出事实上异化劳动才是私有财产的原因。在异化劳动普遍化的情况下,意识形态领域生产的异化同样具有普遍性。宗教、法、道德等具体意识形态,“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22],受到异化规律的支配。意识形态作为异化劳动的观念表现,是异化了的社会意识,其存续以生产异化的存续为前提。(www.xing528.com)

《手稿》充分体现出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在双重维度上展开的:一方面批判黑格尔异化了的精神异化观,批判意识形态生成的哲学基础;另一方面,开展政治经济学研究,揭示意识形态生成的现实基础。两重维度的批判相互关联,一方面表明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表明进一步揭示并校正黑格尔哲学思辨方法的深层颠倒成为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