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恶转化的隐喻再现: 以隐喻方式呈现的善恶转化

善恶转化的隐喻再现: 以隐喻方式呈现的善恶转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用阴阳哲学包裹着剧情和人物,其中人物善恶转化的视觉隐喻也较为鲜明。

善恶转化的隐喻再现: 以隐喻方式呈现的善恶转化

“阴”与“阳”这两种对立消长的力量,暗含事物正反两方面相互融通的可能,它强调矛盾势力的对立转化、互殊相通、不断运动变化的理念,这种合力机制能够促使对立两级的发展趋于平缓,其并不像西方某些论者那么绝对地把对立者强行逐出或消灭于视线之外,而是强调事物存在着某种可转化的“致中和”的成分。西方魔幻电影在处理善与恶关系的问题上,往往将恶的具象化身——“魔”完全独立于人类之外,影片中消除“魔”的方式通常是直接杀死或驱离,即你死我活的对立状态。这点与中国神怪传统就有很大的不同,按照禅宗思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67],为善为恶,全在一念之间。道教也认为,“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68],只要积有功德,吹却迷妄,妖魔精怪也可以得道成佛,所以很多故事也都不是绝对和简单的善与恶相打斗的主题,更多的是朝着引导人们改邪归正、化解内心的恶这一条线索发展。这种善恶转化的理念可以通过思想隐喻的方式暗示在中国魔幻电影中,利用一种“涅槃重生”的影像记号去表现人物在经历内心激烈挣扎之后,在“重生”中获得升华的创意遐想。

基于数字技术表现的这种隐喻:首先,要符合整体的故事剧情,它的视觉效果不能显得过于直白与突兀,而应该是随着情节的递进和深化产生的一种效果,要保证推论轴上的陈述平滑。其次,这种善与恶转化的影像表现与“太极图”对立共构的形式有着相似之处,善恶的两面通常存在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它可以从色彩、结构、美感等多方面进行暗含和隐喻,同时在对立双方矛盾化解之前,会提前出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视觉暗示,并在转化的过程中伴随着“魔性”消逝的意象,最终回归一种和谐平静的理想状态。例如,在电影《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夫人的设定并非带有西方那种无法洗清的“原罪”,她的恶更多地来源于遭到伤害后内心执念的自我反噬,影片中唐僧选择度化白骨精去往轮回,再世为人。在表现这个善恶转化的影像中,白骨精化为一股黑色的青丝注入玄奘体内,此时影片暗示着善与恶的对立矛盾趋于互融的缓和状态,随着白骨精身上黑色的衣物逐渐剥离,露出纯白飘逸的长裙,黑与白的转化象征着人物的蜕变,镜头随即切入十六岁时年轻淳朴的白骨精行走在蓝天绿地的全景画面,此时这个看起来面目可憎的白骨精,忧伤渐去渐远,亦在又一次生死轮回中得以重生(图5-42)。虽然这部电影在一些视效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影片中的白骨精不再是平面化的妖精符号,并且这组善恶转化的特效镜头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价值。又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用阴阳哲学包裹着剧情和人物,其中人物善恶转化的视觉隐喻也较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敖丙是“灵珠”,但也为了家族之私利而献祭数万黎民百姓,哪吒是“魔丸”,但他却有情有义,明辨是非。影片通过“混元珠”这个设定,将魔王哪吒和灵童敖丙联系到了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哪吒和敖丙两个人就像是阴阳两极,相异相吸,又相互补充。因此,在视觉特效的设计上,两位人物在最开始分别是以红蓝两色象征其对立关系,而在最后哪吒和敖丙两人合力对抗天雷,影片以红蓝两色的交融来表现“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象征着两人正朝其对立面逐步转化,体现了中国“致中和”的审美追求和哲学境界(图5-43)。

(www.xing528.com)

图5-42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图5-43 《哪吒之魔童降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