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有/无为冲突的主题元的优化策略

以有/无为冲突的主题元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神怪故事有多么奇思妙想、荒诞不经,其中作为叙事原发状态以“有”和“无”为冲突的二元对立构成始终蕴含在神怪故事探讨的主题中。更进一步说,这种以“有”和“无”为冲突的主题元在叙事中往往形成了两极对立而又互补的“张力场”。

以有/无为冲突的主题元的优化策略

主题元是神怪故事的主体与核心,是叙述者基于现实生活认识、理解、想象而呈现的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主观态度,其潜藏于表层内容之下,能够对后起叙事产生影响,对主题意义的生成起推动作用。神怪故事保留了人类童年时期最初的幻想,这些幻想不仅潜藏在华夏民族记忆的底层,而且成为我们挖掘神怪故事主题元的重要来源。万物之始,先民凭借着充满童趣而富有感染力的想象去观察周围的自然世界,他们发现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太阳创造光明与黑暗的二分世界,这种明与暗之间的二元对立构成了神怪叙事的起始环境与生成背景,成为神怪故事中的“原生态叙事”[54]。这种原生态叙事不仅保留了更多的远古思维,而且以集体潜意识的形态沉淀为中国神怪叙事的深层结构。

当先民以万物有灵的观念把自然物统统进行人格化表现,把事物潜藏的二元对立转化为传递故事信息的表层叙述时,这种富有戏剧冲突的神怪、精怪故事就自然而然地在人群中产生。华夏民族善于将种种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或事物加以命名并赋予异乎其趣的生命行动,想象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或诡异事物借助着光明与温暖不断衰退减弱的日落时分而悄然登场,到日出时分光照大地、“阴气”衰败的早晨,这些邪恶事物便隐藏起来。同时,人们还将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过程与自身相互比照,将它看作一位神明或英雄跌宕起伏的命运,设想了一出出穿破黑暗、突破艰险、寻求光明、降妖除魔的英雄情节,比如古代神话传说中夸父逐日的故事,正是黑暗与光明这两者对立冲突的体现,是“日落天黑”这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拟人化表达。无论神怪故事有多么奇思妙想、荒诞不经,其中作为叙事原发状态以“有”和“无”为冲突的二元对立构成始终蕴含在神怪故事探讨的主题中。有与无是中国哲学上的一对关系范畴,作为本体论意义的存在,它可以衍化出一系列生命状态的二元对立,例如“正义与邪恶”“需求与拥有”“大我与小我”“正常与怪异”等,它是神怪叙事的动力源泉,是故事最基本的主题元。在后续的神怪文本中,这种二元对立表现在作者总是将人物推向命运的极端,使之经历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然后捕捉非常态环境中人物的精神状态,并运用一个个逆转制造强烈的冲突与惊奇感。(www.xing528.com)

然而与西方偏向于激进、征服、刚健的神怪叙事不同,中国人的时空观念注重整体性,中国文化在强调二元矛盾冲突的同时,还注重这种对行原理、双构成分的转化与依存。在国人心目中,太阳运行规律就是原生形态的“道”,它虽然在黑暗中穿梭行走,却最终会在光明中重新升起,这种昼夜交替、四季循环、周而复始的运动能够给人以无限的生机,使东方民族对事物的发展普遍抱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于事物普遍存在的二元矛盾冲突,他们并不一味地强求刚性的征服,而是认为矛盾双方存在的冲突只是暂时的,它们会朝其对立面逐步转化,所谓“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55],其反映在神怪故事的主题元中表现为“大我与小我”“需求与拥有”“正常与怪异”的对立与统一。更进一步说,这种以“有”和“无”为冲突的主题元在叙事中往往形成了两极对立而又互补的“张力场”。一方面,将处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语境中的事物呈现在一起,突出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性与异质性;另一方面,又讲求张力与应力的缝合照应。不仅在两者之间设置了一系列错综变化的对立范畴,而且还包括中国所谓“致中和”的审美追求和哲学境界,将两者的对立关系进行一种调和与交流,注重他们的依存与共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