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魔幻文化的历史断层及其优化方案

中国魔幻文化的历史断层及其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魔幻电影”这一称谓虽然是从西方电影文本中发端而来,但是“魔幻”一词与中国的民间文化、民间思维方式是有着密切关联的。然而,遗憾的是,随着1911年清朝的覆灭,加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排斥鬼神”的社会影响,中国的魔幻文化出现了历史断层。

中国魔幻文化的历史断层及其优化方案

“中国魔幻电影”这一称谓虽然是从西方电影文本中发端而来,但是“魔幻”一词与中国的民间文化、民间思维方式是有着密切关联的。首先,从字源上来看,“魔”字是随着佛教的传入由梵语翻译而来的,后来与中国文化中的妖怪、妖精汇合,称为妖魔、魔王。“魔”字本来译作“磨”,由梁武帝始改为魔。魔在佛教中具有扰乱、破坏、障碍、夺命等义。传说佛成道时,魔波旬率眷属来捣乱,佛以神力降服之。[9]魔的这种“试人”故事和观念在社会上传播多了,便与原有的鬼怪妖精概念合一,逐渐实现了“魔”的中国化。例如,在《西游记》等小说中就出现了牛魔王、蛟魔王、狮魔王等称谓,其中魔即各种妖精。其次,将“魔幻”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来看,它具有一种打破时空界限的非理性、虚幻、离奇的特点,而这种神奇想象与中国民间的审美传统和叙事方法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中国文化中,从最早的《山海经》,到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到唐传奇《古镜记》,到宋话本《太平广记》,再到明清笔记,都含有一种古老的“魅性”想象。“四大奇书”中《西游记》可谓是神魔叙事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封神演义》《阅微草堂笔记》也都具有非常浓厚的魔幻色彩。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1911年清朝的覆灭,加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排斥鬼神”的社会影响,中国的魔幻文化出现了历史断层。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掀起的“破四旧”浪潮,凡是与神怪鬼魅沾边的东西,都被视为封建、落后、迷信的腐朽没落文化,那些原本属于传统的、散落民间的神怪文学宗教艺术也多被禁止和销毁。这使中国几代人对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产生了信仰层面的迷失,这使我们自己的神怪传统文化几乎丢弃殆尽,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日本等国家已经将妖怪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去研究,确立了“妖怪学”,并制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以供研究,而我们今天还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补课的原因。(www.xing528.com)

魔幻电影的创作离不开古老、特殊、深入民心的传统文化土壤,人为造成的魔幻文化断层,反映在21世纪的中国魔幻电影中体现为表面上是多元文化构成,而内里却是对母体文化的迷失和无所适从。例如电影《封神传奇》就完全脱离了自身的文化背景,简单套用西方的魔法概念。“逆生咒”演绎出了本杰明·巴顿返老还童的既视感;千年狐妖的法器变成了具有金属感和机械感的美杜莎的蛇形头;姜子牙的施法场面展现出哈利·波特魔杖的炫光异彩。而影片将原著反抗暴政、歌颂仁义的精神内涵简化为个人英雄主义的“打怪升级”。该影片遭遇的“票房滑铁卢”以及被观众吐槽为“史诗级烂片”再次说明,忽视对自身魔幻传统的观照,而不加取舍地直接搬用西方“魔”的观念体系,只会让自己置身于“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