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侠片、神怪片遭禁之后,这类影片开始转向“孤岛”和香港两个传承中心继续发展。在“孤岛”时期,这类电影融入了大量的恐怖和宗教元素,更加突出非现实的虚拟想象和神秘阴森的鬼神世界,其中反映出战乱时代民众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现实主义的电影题材成为大陆电影创作的主流,而这些带有明显神怪色彩的幻想类影片则转向香港地区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兽国神魔》(1948年)、《桃花女斗法》(1949年)、《哪吒梅山收七怪》(1949年)等影片,在香港逐渐淡化了极端惊悚恐怖的美学风格,而是回归到神怪文化独特的想象力上。在制造风云色变、天崩地裂以及光怪陆离的法术上,传统特效技术的运用也更加多样化。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数字特效技术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徐克拍摄的电影《新蜀山剑侠》(1983年)在当时被人们称为具有东方想象的特效,《倩女幽魂》和《青蛇》两部武侠神怪片也是同期被奉为经典的代表之作,这些影片不仅有惊艳的视觉效果,而且包含了对人性的探讨。这一时期制作者开始探索如何将电影技术手段与电影本体相结合,他们认识到应该有特色地使用特效技术,才能打造出独特的东方美学意境。时隔18年,《蜀山传》(2001年)重回荧幕,徐克导演这一次在电影中首次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并且将技术的使用渗透到影片的叙事当中,从此开启了利用数字技术表现传统神怪故事的新征途。(www.xing528.com)
通过梳理传统特效应用下的武侠神怪电影,我们发现电影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武侠神怪电影在不同时期的繁荣与发展。从20世纪初,制作者仅仅运用简单的镜头切换来表现幻想元素,到20世纪末,武侠神怪题材的影片不再简略和淡化不能实现的幻想性画面,而是利用多元化的特写镜头和大量的电影特效突出电影的“奇观”,强调武功之“神”、传奇之“奇”。技术的革新为电影讲述幻想类的神怪故事创造了可能,早期中国武侠类型也朝着志异、志怪的奇观化、神话化的向度拓展。其次,这一时期的神怪电影虽有一小部分呈现出西方魔幻色彩,但总体上都表现出中国传统神怪文化的整体面貌,它们在形式上贴合戏文、评书、评弹、话本小说等大众文艺样式,内容上选取一些生长在民间、流传在民间的通俗故事来契合大众心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