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用鲶鱼效应,激发团队的活力

善用鲶鱼效应,激发团队的活力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鲶鱼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其实,“鲶鱼效应”之所以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主要就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船长将鲶鱼放入鱼槽,为了活命,沙丁鱼就会不断游动。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一条“鲶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团队战斗力的重新爆发。只有放进一条“鲶鱼”,才能尽快打破销售部的沉闷气氛,否则公司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那么,如何利用“鲶鱼”效应来激活团队的活力呢?

善用鲶鱼效应,激发团队的活力

关于“鲶鱼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因此,渔民经常会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做出了很多努力,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有一条渔船,每次都能带回大部分活的沙丁鱼。

很多人都想一探究竟,船长严格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就会四处游动。沙丁鱼看到鲶鱼后,就会感到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死亡率自然就减小了,一条条沙丁鱼便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其实,“鲶鱼效应”之所以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主要就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船长将鲶鱼放入鱼槽,为了活命,沙丁鱼就会不断游动。这样,沙丁鱼就会活着,船长也就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在企业管理中,要想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也要引入鲶鱼型人才。

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一条“鲶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团队战斗力的重新爆发。在这一方面,日本本田公司就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我们借鉴。

有一次,本田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许多企业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约占20%;二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约占60%;三是整天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材,占20%。

本田想,自己公司的人员中,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则更多。如何才能使前两种人增多,使其更具有敬业精神,而使第三种人减少呢?如果完全淘汰掉第三种类型的人,不仅会承受工会方面的压力,还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其实,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只不过与公司的要求与发展相距远一些,全部淘汰,显然行不通!

后来,本田先生受到鲶鱼故事的启发,决定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首先从销售部入手。销售经理的观念离公司的精神相距太远,而且他思想守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下属。只有放进一条“鲶鱼”,才能尽快打破销售部的沉闷气氛,否则公司的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周密计划和不断努力,本田把松和公司的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www.xing528.com)

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的销售部经理后,凭着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公司在欧美市场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

本田对武太郎上任以来的工作非常满意,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工作表现,更重要的是销售部带动了其他部门经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从此,本田公司每年都会重点从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干的、思维敏捷的、30岁左右的生力军,有时甚至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如此,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触电式的感觉,业绩蒸蒸日上。

不管是传统型团队,还是自我管理型团队,时间久了,内部成员由于互相熟悉,就会缺乏活力与新鲜感,从而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厌倦、懒惰、倚老卖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团队,制造一些紧张气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其努力工作的目的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物质,更多的是为了尊严,为了自我实现的内心满足。所以,当把“鲶鱼”放到一个老团队里面的时候,那些已经变得有点懒散的老队员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追求自己的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为了不让新来的队员在业绩上超过自己,就会再次努力。

而对于那些在能力上刚刚能满足团队要求的队员来说,“鲶鱼”的进入,会使他们面对更大的压力,稍有不慎,他们就有可能被清出团队。为了继续留在团队里面,他们也不得不比其他人更用功、更努力。

“鲶鱼”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利用“鲶鱼”效应来激活团队的活力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