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注释】①机杼(jīzhù):织布机。②窦(dòu):姓氏。
【译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纯洁的,彼此的天性相近,没有善恶之分。只是由于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受到不同的传习教育,在后天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习性才渐渐有了很大差别。如果不及时教育,儿童的天性就会堕落变质。而教育的根本途径,贵在专心一致,百年树人,持之以恒。过去,生活在战国乱世的孟母,为了选择好邻居相处,给孟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有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就割断织布机的布匹,教育儿子懂得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五代时的窦燕山,有培育儿子通晓大义的好方法。他教育出来的五个儿子,知书识礼,事业有成,个个名声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注释】①惰(duò):懒惰。
【译文】生养了儿女却不知道好好教育的,要责怪父亲的过错。但父母已经送孩子去学堂接受教育,却管教不严,致使儿童变坏的,就要责备老师的懒惰无能了。孩子不懂得要好好学习,确实是很不应该的。因为一个人从小不认真学习的话,他老的时候还能做什么呢?就像玉石不细心地雕琢,不可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一样,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不懂得道义,成不了人才。做为父母的子女,首先应该懂得要乘自己青春年少时好好学习,主动亲近可敬的老师和有教养的好朋友,尽早学会接人待物的礼仪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东汉的孩子黄香,九岁时就知道替父母亲暖被窝了。这种真心孝敬父母亲的德行,是每个做子女的人都应该坚持效仿的。汉代的小孩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梨子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也是应该让每个儿童早早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好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基本伦理,其次才是观察社会现实,不断增加自己的见闻。只要从知道数数,认识常用的文字开始,通过计算和阅读,循序渐进,就能从一学到十,从十学到百,从百学到千,从千学到万,不断增进自己的阅读量和文化知识了。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混沌初开,阴阳互动所生出的“三才”,指的是苍天、土地和人类。天上人人可见的“三光”,就是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人类奉行的“三纲”,就是君王主宰与臣子勤政的大义,父母慈爱与子女孝亲的伦理,夫唱妻随的和顺相处之道。这三项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温煦的春天,炎热的夏天,丰收的秋天,严寒的冬天,这一年四季的时令变化,周而复始,运行不止。夏天的方位对应南方,东天的方位对应北方,秋天的方位对应西方,春天的方位对应东方。这四个方位的确立,必须对应它们的中央。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注释】①癸(guǐ):天干之十。②躔(chán):足印。
【译文】水的方位代表北方,火的方位代表南方,木的方位代表东方,金的方位代表西方,土的方位代表中央。这就是水润、火燥、木直、金坚、土厚的“五行”。它们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基本数理,相生相克,变化无穷。从有十位的“天干”之数看,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指的则是从子、丑、寅、卯、辰,巳,到午、未、申、酉、戌、亥的“十二支”,它们分别对应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地球每年绕着金黄色的太阳转一周,这个大圆环就叫做“黄道”。因为从地面上远远看去,它就像茫茫宇宙间,金黄太阳在天球上转动时留下的万里轨迹。“赤道”则是地球自转时产生的轨迹中最长的圆周线,是地球上一年四季都受到阳光直射的最长纬线。它从天中央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在“赤道”之下,地跨热带、温带、寒带三极的辽阔地域,是我伟大中华民族世代居住,位于地球东北边的中国。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注释】①渎(dú):大河。②岱(dài):泰山,位于山东。③嵩(sōng):嵩山,位于河南。④紊(wěn):乱。
【译文】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数千年灿烂文明的发源地,代表中国河流纲纪法度的,是分别从南、西、东、北四方奔流入海的万里长江、滔滔黄河、滚滚淮河和三隐三现,却永清不浊的济水。由五岳大帝分别统领的,是被尊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的五座著名大山。中国人口众多,世界第一,亿万人民勤劳勇敢,分工合作,形成了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这四大社会阶层。他们都是国家的坚强栋梁,有良好的道德伦理。这就是仁爱、大义、礼仪、智慧和诚信。这五种恒久不变的法则纲常,是每个中国人珍爱生命,一身正气,报效家国,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绝对不容许有任何的混淆紊乱。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注释】①菽(shū):豆的总称。②黍(shǔ):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去皮后称黄米。③稷(jì):古指百谷之长,以社稷代表国家。禾本科,别名:黍、糜。④豕(shǐ):猪。
【译文】大地所生长的万物中,有许多叫做花草树木,都属于庞大的植物家族。它们遍布于海水、河水、溪水、湖水等水域之中和广大的陆地上,为千千万万能飞会走会游的昆虫类、鱼类、鸟类和哺乳兽类这些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处。植物中还有经过人工栽培,叫做稻谷、小米、豆子、麦子、黄米和高粱的“六谷”,属于供人们充饥的食物。至于经过驯服饲养,从野生动物变成人类的工具和食品的动物,则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六畜”。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注释】①膻:羊膻味。
【译文】人是万物之灵,是有丰富感情的高级动物。他高兴时叫作“喜”,生气时叫作“怒”,悲伤时叫做“哀”,惊恐时叫作“惧”,喜欢时叫作“爱”,憎恨时叫作“恶”,贪恋时叫作“欲”。这七种感情合起来就叫作“七情”。人眼睛的视觉,能分辨与识别不同的颜色,即青色、红色、黄色、黑色和白色,它们合起来称为“五色”。人嘴巴里舌头的味觉,能分辩出酸味、甜味、苦味、辣味和咸味等不同的味道,这就是“五味”。人鼻子的嗅觉,能分辩出羊膻味、烧焦味、香味、腥味和朽烂味等不同的气味,这就是“五臭”。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注释】①匏(páo):匏瓜。
【译文】人耳朵的精细听觉,能分辩出用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等材质,制作出来的各种乐器所发出的不同声调,这就是“八音”。人说话的声音有高有低,有缓有促,可以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应在说话朗诵、文章诗词中协调好音调,让它们更优美动听。人类生生息息,代代繁衍,从高祖生曾祖,曾祖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身,直到我身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生玄孙,玄孙生曾孙。这九代家族之间的血脉绵绵相连,具有血浓于水的深厚亲情,是长幼尊卑秩序的人伦开始。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注释】①缌(sī):缌麻,一种孝服。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恩情,夫妻之间的主从,兄长对弟弟的友爱,弟弟对哥哥的尊敬,是年长者和年幼者交往时的尊卑次序。朋友间相处的守信用,君主对臣子的尊重,臣子对君主的忠心。就是所谓“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些应该由老师传授学生,不能任意违背的“十义”。所以亲族中不同的人去世时,要分别亲疏,穿戴“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五种不同的孝服,为亲人送终哀悼。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注释】①御(yù):一指驾驶车马,二指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统治。②篆(zhuàn):一指运笔书写,二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等。
【译文】至于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则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如今能同时具备这些本领的人几乎已经没有了。只有书法这门学问,还是应该人人都应该尊崇的。它既能让我们认识字,又能通过《说文解字》学到许多文化知识。中国的文字演变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其中有钟鼎文、甲骨文这些古文,以及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些相继产生的字体,切记不可搞乱了它们的发展过程。如果想深入地学习这些文字知识,会因它们太繁杂而害怕,但如果只是简略地说明白,还是能知道文字的本源的。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注释】①诂(gǔ):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译文】所以在为儿童开蒙训导的时候,需要十分讲究和详尽,说文解字时的发音要准确,辞意要讲清楚,句子要正确划分,这样才能明白句子的读法和文章的观点。每个做学问的人,都会经历过一个初始阶段。所以要等到把识文断句的小学知识学会了,才可以读儒家的经典“四书”。其中的《论语》这本书,共分二十篇,内容都是记载下来的有关先师孔子和他的一群弟子之间对话的善言佳句。《孟子》这本书则是孟轲的著作,写了七篇就完了,主要讲的是有关儒家的道德内涵,以及仁义气节等修养的事。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注释】①伋(jí):古人名用字。
【译文】写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子的孙子孔伋,“中”就是不偏的中道,“庸”就是不变的意思。写作《大学》这本书的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他提出了先从个人的“修身”做起,再到和谐“齐家”,直至“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主张。只有先把《孝经》的道理学通,再把《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书读熟了,像《六经》这样更深奥的书,才可以去深入研究阅读。《诗经》、《尚书》、《易经》、《礼》、《春秋》和《乐经》,合称为“六经”,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应当细讲精读。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注释】①谟(mó):计谋,谋略。②诰(gào):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告诫,勉励。
【译文】其中最古老的《易经》,经历过夏代的《连山》、殷代的《归藏》和周代的《周易》这三个发展阶段,这是首先要懂得的“三易”的详尽道理。而在《尚书》里,则有立国的原则“典”,治国的计划“谟”,大臣的态度“训”,国君的通告“诰”,起兵的文告“誓”,国君的命令“命”等,是书中深奥微妙的内容。我们熟知的周公,仁慈忠心,在武王死后辅佐朝政,著作了《周礼》,留存了当时六官的国家治理的官制和政体。戴德和戴圣为《礼记》做了注释,记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使前代的典章礼乐制度十分齐备,为后人所效法。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www.xing528.com)
【注释】①褒(bāo):赞扬。②撮(cuō):抓住。
【译文】《诗经》汇集了三百零五篇古诗,内容上分为《国风》、《大雅》、《小雅》、和《颂》,合称“四诗”,内容丰富,韵律优美,生动反映了复杂的古代社会形态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应当世代吟诵。诗经被冷落几乎失传后,孔子开始写作《春秋》,他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褒扬和针贬,以区别对待各国的善恶行为,为后世提供治国修德的借鉴。由于《春秋》年代久远,内容精采,记事简洁隐晦,所以后来又有了三种传书做详尽的解释。就是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我们借助传书把经书都读懂了之后,才能去读其它诸子百家的书。把握住它们的要点,记住其中重要事情的史实和道理。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注释】①羲(xī):伏羲,又写作伏牺。②虞(yú):虞舜,即舜帝。
【译文】在先秦诸子的著名“五子”中,有写过《劝学》的荀子、扬子、文中子以及著述《道德经》的老子和庄子等。等到将上述的经书和子书都读熟了以后,再读各朝的史书,考究各朝代传袭变更的世系,就能明白朝代的开始与终结,盛衰的原因,记取历史的教训了。自画八卦的伏羲氏、尝百草的神农氏,直到到战败蚩尤的黄帝,号称“三皇”的燧皇、羲皇、农皇这三位帝王,都生活在上古时代,为中华文化的创始期奠定了基础。此后,唐尧经过认真考察,选定德才兼备的虞舜为自己的继位人,谦逊地把帝位禅让给他。这两位帝王治理天下时,万民称颂,被誉为太平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注释】①纣(zhòu):商纣王。
【译文】夏朝有为民治水的大禹开国,商朝有讨伐夏桀王的商汤王开国。周文王和他的儿子周武王经过多年准备,推翻末代商王暴虐的统治建立了周朝。他们为人民解除苦难,被后人尊称为“三王”。自从大禹改变尧舜禅让制,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后,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世袭所有了。经历了四百多年,夏朝的社稷江山发生了变迁。汤王出兵讨伐暴虐的夏桀,改国号为商朝。经历了六百多年,传到纣王时商朝才灭亡。当时周武王发兵,诛杀了商纣王。周朝由此开创了延续八百多年,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统治。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注释】①辙(zhé):车轮留下的痕迹。②嬴(yíng):姓。③篡(cuàn):夺走。
【译文】此后发生了周平王被迫东迁国都的事,周朝的王权控制力逐渐减弱,诸侯国为了争权夺利时常挑起战争,游说它们拉帮结伙,你攻我夺的风气也时尚起来了。东周的历史开始于春秋时期,终结于战国时期。先有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等号称“五霸”的诸侯国逞强一时,后有战国时号称“七雄”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鏖战神州。直到秦国的嬴政上台,才把其它诸侯国灭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制国家。但秦始皇的帝位只传到二世胡亥就被推翻,开始了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争天下的局面。汉高祖刘邦兴建了汉朝伟业。传位到了孝平帝时,被伪装忠君的王莽篡夺了帝位,改国号为新。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注释】①迨(dài):等到,达到。
【译文】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恢复了东汉统治。延续四百年后,汉朝到汉献帝时终于灭亡。曹操建立的魏国、孙权建立的吴国和刘备建立的蜀国,号称“三国”,激烈争夺汉朝王权,直到司马氏篡夺魏国政权,才统一天下建立起西晋和东晋。东晋王朝南迁后,在与北朝的对立中衰落灭亡,进入南朝时代,先后有宋朝、齐朝、梁朝和陈朝相继取代帝位,国都全建在金陵。北朝方面首先是元魏主政,后来才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位,建立起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位,建立起北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注释】①隋(suí):朝代名。
【译文】直到隋文帝杨坚重新统一了宇内的国土疆域,建立起隋朝,才结束了这种南北分裂的局面。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荒淫无道,隋朝仅传了二世,就失去了统治。唐高祖李渊父子,发起正义之师,平息隋末的战乱,消灭了各路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奠定了唐朝兴盛的国家基础。在传了二十位皇帝,统治三百余年后,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改变了唐朝国号。此后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直到后周,经历了历史上称为“五代”的政权,它们的诞生都有各自的因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载,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注释】①莅(lì):到达。②戎(róng):古指西方少数民族。③狄(dí):古指北方少数民族。④祚(zuò):福气。
【译文】赵匡胤陈桥黄袍加身,逼迫后周“禅让”帝位,建立起赫赫宋朝。传了十八位皇帝之后,宋政权被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驱赶到南方,国内再次南北政权对峙,出现建都临安的南宋,与北方相继崛起称帝的辽国和金国混战的局面。元帝国消灭了金国,断绝南宋统治后,莅临中国,融合各族,一统天下,疆域版图极广大,面积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朝代。但它只凭武力统治,只维持了九十年就被四处起义的农民军推翻了。夺得最后胜利的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建立大明王朝。他自号洪武皇帝,定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注释】①祯(zhēn):吉祥。②阉(yān):去势,破坏人或动物的生殖器官使其丧失生殖功能。③膺(yīng):胸,接受,承担。④靖(jìng):平定。
【译文】直到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才把国都迁移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帝业共传了十六个皇帝,到崇祯皇帝时灭亡了。这是宦官专权腐败,肆意妄为,民不聊生,贼寇纷起造成的。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出现后,攻破北京,焚毁了明王朝的治国神器。北方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接受天命,扫除了四方叛乱,稳定了后金,为清世祖入关进京,登上顺治皇帝之位奠定了基础。记载古往今来,从上古三皇五帝直到清朝数千年变迁的“二十二史”,就全部包括在此了。我们了解其中各朝各代的善治史和动乱史,就能知道它们的兴衰原因。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注释】①橐(tuó):口袋。
【译文】我们这些阅读史书的人,只要认真考察当时的真实记录,就能弄通古今的历史,就像自己亲眼目睹的一样。在通经读史的学习中,要一边口中诵读,一边专心地思考。早上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晚上也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读懂学好,领悟到治国的宝贵教训,以史为鉴。从前,孔子为了学好礼仪,专门拜鲁国的神童项橐为师,向他学乐曲。古代的圣贤,都是像孔子这样崇尚勤学的,是今人的榜样。宋朝人赵普,天天手不释卷地精读鲁国人孔子的《论语》。他都已经做到了中书令这样显赫的高官了,还这么勤奋地学习。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注释】①蒲(pú):生长于池沼中的一种草本植物。②囊(náng)。装有物品的口袋。③辍(chuò):停止。
【译文】西汉人路温舒,曾把书抄在蒲草上读。公孙弘也曾将书刻在刀削的竹片上。他们都是些无书可读的穷人,尚且懂得勤勉地学习。晋朝人孙敬,读书时用绳子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犯困低头。战国人苏秦读书时一感到疲倦,就用锥子猛刺大腿。他们都是不用别人督促教导,就自能勤奋苦读的名人。晋朝人车胤,晚上读书没灯,就把萤火虫装进纱袋里借光读书。孙康也不顾寒冷,映照雪地的反光来读书。他们的家境贫苦,却能想方设法苦学不止。还有像汉朝的朱买臣,边砍柴为生边读书,隋朝人李密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读的,都是身虽劳累却不忘苦读,成为卓越名人的。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注释】①灏(hào):水势大。
【译文】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洵,外号苏老泉,到了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愤读书,后来和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一起成了唐宋八大家。那种象苏老泉这样,渐渐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的人,我们这些年纪轻轻的小学生,是应该早早地牢牢记住教训的啊。就拿宋朝人梁灏来说吧,他八十二岁时考中状元,在朝廷的金殿上对皇帝的问题对答如流,才华超出了所有参加廷试的进士。像他们这些有成就的人,众人都感到惊讶敬佩,你们这些年轻人啊,更应该早立志向,刻苦努力。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注释】①泌(bì):泉流轻快的样子。(mì):分泌,从生物体内产生出某种物质。②赋(fù):古代的一种文体。③韫(yùn):收藏,蕴藏。
【译文】历史上有很多这样通晓琴棋书画诗,少年就早成的例子。北齐的秘书监著作郎祖莹,八岁时就能呤诗。唐朝宰相李泌,七岁时就能为棋艺作赋了。像他们这么聪明有悟性的儿童,早就人人称奇夸奖了。你们这些年幼求学的儿童,更应该好好地效法他们啊!东汉末年的才女蔡文姬,能精确地分辨别出琴声韵律,晋朝的才女谢道韫,也有歌咏吟诗的奇才。象这样的女孩子都天资聪慧,才思敏捷,你们身为男子汉,更应当时刻警惕,毫不懈怠。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注释】①晏(yàn):迟,晚。②苟(gǒu):如果。③曷(hé):何,什么,怎么,为什么。
【译文】唐代宗的宰相刘晏,还是一个年方七岁的小孩时,就已经被国家推举为神童,当上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员。像他这么年幼的孩子,就已经身入仕途做了官,那所有想将来有所作为的人,也应该像他一样早早努力。连狗儿都会为人家守夜门,连公鸡都会负责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如果不用心学习,枉过一生,还能称为人吗?你看蚕儿会吐丝做衣料,蜜蜂会采花酿蜜糖,它们都是劳动能手。人要是不学习不努力,那就真不如动物了。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注释】①籯(yíng):竹笼。
【译文】年幼的时候就努力学习,壮年以后能够学以致用,上能为国家创事业,下能为人民谋幸福。不仅会获得各界赞誉,美名远扬,而且能让父母得到社会尊重,使你的荣耀为祖先增添光彩,为后代留下好榜样。一般人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满满一笼金银财宝,我教给儿女的,唯独这一部经书而已。我希望孩子们记住,勤奋读书,努力上进,才会立德立功,嬉戏贪玩则是一无所获的。大家要诫勉自己,奋发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