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学最早是称姓氏之学,进而发展为氏族之学,因为最早研究的就是姓氏问题,故《隋书经籍志》的《谱系篇》小序开头便说:“姓氏之书,其所由来远矣。”问题很简单,所有家谱的编修,都得由赐姓由来开始,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家谱,都离不开姓氏。可是,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居然否定“姓氏之书非谱学之正”,筒直是个天大笑话。我们说宋濂的谱牒学理论非常丰富,而他对姓氏的起源研究亦非常重视,他在《张氏谱图序》中就曾指出:“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去古为益远矣。”[2]这就告诉人们,三代之前,姓与氏本来是具有不同的含义与不同的作用,三代以后则混而为一了,这对于研究姓氏之学是很有意义的。据笔者研究,这种混而为一的做法,从《世本》已经开始了。他还告诉人们:“凡言姓氏者,皆源于《世本》、《公子谱》之书,二书则本《春秋左氏传》,《左氏传》则因生赐姓胙士命氏,及以字、以谥、以官、以邑五者而已。后世得姓受氏者多至三十二类,益淆乱而难明,况袭氏冒姓之不一者乎!元怪乎附录之不足征也。”[3]的确如其所说,起初因生赐姓的途径没有几种,可是后来这多至30多种,对此,南宋史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曾作了详细的罗列,所以,宋濂对其非常赞许,在《桂氏家乘序》中说:“氏族之学,古昔所甚重,浃漈郑渔仲著为《通志》,其中《二十略》,唯《氏族》最备。”[4]从他为许多家谱所写的序来看,他对古代姓氏的起源和演变确实还是有所研究的,就在上举《桂氏家乘序》的开头,对桂姓的来源就有这样叙述:“桂本姬姓,鲁公族季孙后也。相传周末有季桢者,与其弟桂挟策以干诸侯,桢为秦博士,被害。桂惧祸且及,遂谋诡姓遁身,因即其名取字异而音画不同者,各命四子为姓,亦不忘厥之初也。伯子曰桂弈,居幽州守坟墓;仲子曰吞突,迁冀南朱;叔子曰炅奖,徙齐之历山;季子曰炔奘,移河南城阳。自后四族流布,多见诸记载。或谓睦与桂同音而出睦弘者固非;或谓东汉衙尉吞橫,分其四子各系以姓者,亦失之也。”
又如对于张姓的起源,他则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他在《张氏谱图序》开头便说:“张以字为氏,出于晋之公族有解张者,其字曰张侯,故晋国世有张氏。而谱家谓少昊第五子挥为弓正,赐姓为张,则非也。子孙蔓延,分适他国,而居清河为最盛。清河之族布与大江之南,其迁江阴者,则不知始于何世。”[5]再如,他对于刘姓的起源,提出了有五别之说,在《题‹金谿刘氏谱›序》中说:
予窃闻之,刘氏之别有五:帝尧唐之后,授封于刘者,此为祁姓,以国为姓也。项伯,娄敬字后而皆为刘者,此汉之所赐姓也。他若雕阴、东郡等族或为刘者,此亦汉以宗女妻冒顿,冒其母姓以为氏也。大抵雕阴、东郡之裔,多居恒、代;项、娄之宗,盛于山东;姬姓之传,至汉末而无闻;唯祁姓之分为士会,士会后昆,周末迁于魏,又自魏家于丰,至刘煓执嘉子孙,极为贵,而布列于南北矣。然而江左之刘,则祖于散骑常侍弼之后;江右之刘,则出于游击将军握之胄。此皆见诸记载而无疑者。但其世次难明,不知从握至宗元实为几传也,姑附其所于此,或可以为修谱者一助也。[6](www.xing528.com)
这也足以说明,宋濂对于姓氏之学确实还是有所研究,否则不可能了解得如此详细。同时也告诉人们,中国的姓氏来源是非常复杂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又经常发生变化,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一成不变的。就如姒姓,后来就发展演变为好多姓。楼姓、曾姓就是明显的例证,宋濂在《义乌‹娄氏家乘›序》中就明确指出:“楼本姒姓,夏少康之后,周封杞。东楼公支孙以楼为氏,亦号东楼氏,城阳诸县有娄乡,是其地也。氏族家以娄乡之故,遂冒娄与楼姓同,殊不知娄乃邾娄氏之裔,其姓曰曹,判然不相属也。”[7]再如曾氏亦出自姒姓,宋濂在《查林曾氏家牒序》中说:“曾氏出自姒姓,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鲁襄公六年,茗人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居南武城。巫生夭,为季氏宰。夭生卒,为叔孙氏家臣。阜生点,字子皙。点生参,字子舆……”[8]这就是大家较熟悉的孔子得意门生曾子。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征引,一者反复告诉读者,中国的姓氏受姓以后,还是不断在变的,其因素又是各方面的;再者还要说明,绍兴大禹陵附近的姒姓家族,绝对不是大禹的唯一后代,现在所引的楼姓、曾姓,原来都是少康的后代,称得上是嫡传吧。关于这点,我们在以上有关内容中已经作过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