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谱中往往将传说中某些历史人物作为自己一宗一族的始祖,这些记载其实大多不可信。因为自从私家之谱盛行之后,伪托攀附之风也就随之盛行起来。还在唐代,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注《汉书》时,已经指出私家家谱妄相攀附的毛病,在卷七五《眭弘传》注曰:“眭音息随反。今河朔尚有此姓,音字皆然。而韦昭、应劭并云音桂,非也。今有炅姓,乃音桂耳。汉之炔钦,又不作眭字,宁可混糅将为一族?又近代学者旁引炅姓谱以相附著。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又在卷七八《萧望之传》注曰:“近代谱牒妄相托附,乃云望之萧何之后,追次昭穆,流俗学者共祖述焉。但赞侯汉室宗臣,功高位重,子孙胤绪,具详表、传。长倩钜儒达学,名节并隆,博览古今,能言其祖。市朝未变,年载非遥,长老所传,耳目相接,若其实承何后,史传宁得弗详?《汉书》既不叙论,后人焉所取信?不然之事,断可识矣。”就萧何与萧望之而言,一个是开国元勋,一个是宣帝时重臣;一个是沛人,一个是东海兰陵人,两人仅相隔100余年,竟有人作如此胡编乱诌,硬将望之说成萧何之后代,正如颜师古所言,自然无需多辩。由于他接触到这类情况太多了,所以最后才产生“近代谱牒,妄相托附”、“苟引先贤,妄相假托”的结论。这种“妄相托附”的情况,后来就更为普遍,而假托的内容又大多集中在始祖和郡望方面。《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由于采用家谱较多,又未能做认真的考订,因而错误很多。清代史家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家谱不可信”条引了颜师古两段话后接着评论说:“师古精于史学,于私谱杂志,不敢轻信,识见非后人所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虽详赡可喜,然记近事则有征,溯远胄则多舛,由于信谱牒而无实事求是之识也。”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六“唐书世系表”条也批评了欧阳修轻信家谱记载,指出:“《新唐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谱牒,故多有谬误,内沈氏者最可笑。”而这可笑的材料,正是根据身为历史学家的沈约所编造,认为沈氏乃“金天氏之后”,“秦末有逞者,征丞相不就”,“其后入汉,有为齐王太傅敷德侯者,有为骠骑将军者,有为彭城侯者”。出于好奇,笔者查阅了《汉书》,不仅无敷德侯、彭城侯这种封号,就连沈达其人也无,虽有骠骑将军,也与沈氏无关,全部《汉书》也只有姓沈者四人,三人为春秋时人,一人为王莽时人。沈约如此编造,难怪洪迈作了严厉的批评,“沈约称一时文宗,妄谱其上世名氏官爵,固可蚩诮”,“欧阳公略不笔削为可恨也”。无独有偶,史学家魏收编造祖上世系,同样被洪迈在书中做了揭露。可见这种伪造谱系之事,在整个封建时代并非偶然现象,而这种弊病又大多发生在“家自为书,人自为说”之后,故章学诚曾作过概括性的论述:“谱系之法,不掌于官,则家自为书,人自为说,子孙或过誉其祖父,是非颇谬于国史,其不肖者流,或谬托贤哲,或私鬻宗谱,以伪乱真,悠谬恍惚,不可胜言。其清门华胄,则门阀相矜,私立名字,若江左王、谢诸家,但有官勋,即标列传。史臣含毫,莫能裁断。以至李必陇西,刘必沛国,但求资望,不问从来,则有谱之弊,不如无谱。”[20]可见假托附会名贤、伪列郡望等已成为不少家谱的通病。而当前有些地方常有人捧出家谱叙说是某某人的后代,似乎已成了时尚。历史名贤大都史有记载,有书可查,是真是伪,尚或可辨。至于传说中人物,因为前人也从未见过,文献古籍所载全是来自传说,并无证据可言,谈起来自然就免不了有些玄乎。就以浙江各种钱氏家谱而言,关于始祖的记载,一律按照钱镠所制之《大宗谱》排列世系为准。其顺序为:少典—轩辕—昌意—颛顼—卷章—回—陆终—篯铿—仪—元哲—叔蹇—宛—孚。此调一定,于是《临水钱氏宗谱》则云:“铿,夏、商为贤大夫,寿八百,封于彭,号彭祖。”《钱氏家乘》云:“彭祖,少好恬静,惟以养神治生为事,好览古籍。孔子称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且为之窃比焉。居官常以政教大夫,以官教士,以技教世人。在商为守藏吏,为大夫,守彭城;在周为柱下史,历夏、商、周,为三代国师,寿七百九十七岁而衰,故世称老彭。”众所周知,钱镠出生一介平民,史书说他是私盐贩子出生,他父亲也讲“吾家世田渔为业,未尝有贵达如此”[21]。既然如此,与彭祖有何关系呢?而在富贵后修宗谱时,竟将少典、彭祖列为自己的始祖,其目的不过旨在宣扬本族的名望,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已。这实际上与唐代统治者唐太宗为了提高掌权后的新贵族的社会地位而大修《氏族志》和武则天为了改变武氏家族的社会地位而编纂《姓氏录》目的完全一样,都是利用谱学这个工具为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服务,当然所采用的手段并不一样。所以我们说谱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特定社会统治者服务的,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人们只要稍作留意,就不难发现上列世系,实抄自《史记楚世家》。为了便于对照,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帝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
若表列之则为:黄帝—昌意—高阳—称—卷章—重黎—吴回—陆终—彭祖。
两相比较,钱氏谱系与此大体相同,唯颛顼高阳与卷章之间缺少“称”,而吴回只作“回”。值得注意的是,《楚世家》讲得十分清楚,“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这就是说,到了殷末,彭祖氏已消亡。而《钱氏家乘》云彭祖“历夏、商、周,为三代国师”,自然只是神话而已。古代文献中虽有不少书都曾提及彭祖,但都是三言两语,使人无法捉摸,有的则完全是神话性质,如《神仙传》云:“彭祖讳铿,帝颛顼之玄孙,至殷末年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遂往流沙之西,非寿终也。”诸如此类,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至今任何人也说不清楚。钱镠把他编造为自己的始祖,本来已经是离奇,遗憾的是,目前竟有人热衷于此,大做考证文章,论述彭祖确系钱氏始祖,有所谓“论钱王的祖先是彭祖”、“钱王的祖先是彭祖”等等。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可笑,而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与彭姓争夺祖宗问题了。台北市彭氏宗亲会理事长彭炳进在接受电视访问,谈“百家姓中的彭姓”时的讲话中,关于“彭姓的由来”一段云,“要谈彭姓的起源可从黄帝说起,据史料记载,彭姓始祖讳名篯铿,相传是黄帝的第六代孙,亦就是黄帝的直系颛顼帝,元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篯铿公受封于‘大彭国’,成为彭姓始祖”。这么一来,彭祖究竟是彭氏始祖还是钱氏始祖,又该由谁来做判断呢?(www.xing528.com)
又如浙江绍兴大禹陵附近,居住着姒姓家族,自称为禹的后代,并以晚清所修之族谱为凭,因此,前些年浙江举行公祭大禹时,《文汇报》等新闻媒体都还特地作了介绍。当时我们看了后就觉得此谱记载绝不可信。因为记载禹及其后代事迹,《史记》中既有《夏本纪》,又有《陈杞世家》,尽管如此,许多事情至今仍是不太清楚,所以还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就已经讲了“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22]。生活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已经感叹作为夏的后代杞的文献不足征了,令人费解的是2000多年后的人居然能编出世系分明的族谱来,其中可信程度究竟能有多少,自然可想而知。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对于夏的后裔,“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楚惠王之四十四年,灭杞”,“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23]该世家最后,司马迁还指出:“至禹,于周则杞,微甚,不足数也。楚惠王灭杞,其后越王勾践兴。”这就是关于夏禹后世的全部记载。因此,这里除了对绍兴大禹后代家谱记载的可靠性表示怀疑外,笔者还认为,像大禹这样的人物,实际上应当与炎、黄、尧、舜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之祖先,而不应视作某一姓之祖先;退一步言之,起码也是越族的共同祖先,司马迁不是讲了吗,“楚惠王灭杞,其后越王勾践兴”。
综上所述,那些把传说中人物当作本宗本族的始祖之宗族、族谱,显然绝少有可信成分,希望谱学家们(看来主要的还是其他专家)千万不要推波助澜,在家谱研究中尽量争取多一点科学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