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辨清方志记载范围和界限

辨清方志记载范围和界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以来,修志之风盛行,于是省有通志,府、州、厅、县各皆有志,甚至一些重要乡镇、山水寺庙亦多修志。对此,章学诚曾特地写了《方志辨体》一文,从理论上对此混乱不清现象加以澄清,指出各类方志有各自内容范围,也有各自撰写方法与要求,切不可简单任意分合,否则将不成为书。他不仅从理论上辨明各类方志自有义例,而且从具体内容入手,说明哪一类方志应详某一内容。

辨清方志记载范围和界限

唐宋以来,方志编修基本上已经成型,但当时所修,只限于郡、县二志而已,特别是县志为多。明清以来,修志之风盛行,于是省有通志,府、州、厅、县各皆有志,甚至一些重要乡镇、山水寺庙亦多修志。由于对各类志书要求没有明确概念,因而出现许多混乱现象,有的简单把诸州、县志内容合并便成府志,将诸府志加以合并又成通志;亦有采用相反的办法,将通志机械地一分便成所属府志,又将府志分而成诸县志,似乎十分简单方便,实在混乱可笑。对此,章学诚曾特地写了《方志辨体》一文,从理论上对此混乱不清现象加以澄清,指出各类方志有各自内容范围,也有各自撰写方法与要求,切不可简单任意分合,否则将不成为书。他说:“盖文墨之事,无论精粗大小,各有题目,古人所谓文质相宜,题目即质之谓也。如考试诗文命题,诗文稍不如题,即非佳文。修书亦如是也,如修统部通志,必集所部府州而成。然统部自有统部志例,非但集诸府州志可称通志,亦非分析统部通志之文,即可散为府州志也;诸府之志,又有府志一定义例,即非可以上分通志而成,亦不可下合州县属志而成。苟通志及府州县志,可以互相分合为书,则天下亦安用此重见叠出之缀旒为哉!……今之通志,与府州县志,皆可互相分合者也,既可互相分合,亦可互相有无。书苟可以互相有无,即不得为书矣。”[70]这里不仅指出明清以来各类方志编修中所出现的奇怪现象,而且指出这类现象必须终止,因为各类方志都有自己的特定内容与义例,这在方志发展史上又是一大贡献。他不仅从理论上辨明各类方志自有义例,而且从具体内容入手,说明哪一类方志应详某一内容。他说:“山川古迹陵墓,皆府县所领之地也,城池坛庙祠宇,皆其地所建也,此则例详府州县志,通志重复详之,失其体矣。兹举其大,而略其琐细,各属专志。譬之垣墉自守,详于门内,而不知门外,通志譬之登高指挥,明于形势,而略于间架,理势然也。”[71]又如“府州赋役全书,自当于府州志详之,州县赋役全书,自当州县志详之,通志体裁,自不当代为屑屑纂录”,一个省的“财赋大势,沿革利病,非府州县志所能具者”。所以他说:“贵乎通志者,为能合府州县志所不能合,则全书义例,自当详府州县志所不能详。既已详人之所不能详,势必略人之所不略,譬如揖左则必背右,挥东则必顾西,情理必然之势。”[72]总之,章学诚认为,撰写一省通志,决不可将所属府州县志加以拼凑抄录,也不可将通志分析而成所属府州县志,各有自己内容范围和义例要求,能够按此要求去做,就可以做到各有侧重,各有特点,详略适宜,避免混杂。因此,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澄清方志编修中越俎代庖的混乱现象,其功绩自不可抹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