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殷墟青铜器金属芯撑的优化设置探讨

殷墟青铜器金属芯撑的优化设置探讨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三足器上的铜芯撑1.鼎殷墟出土青铜器的墓葬和遗址中,三家庄窖藏、小屯YM232、YM333、YM388等属于所谓中商三期,具有更典型的二里冈上层的技术风格。从X光照片来看,其底均匀分布3个铜芯撑,分别靠近“Y”型范线三边的中点。这件鼎尺寸较大,芯撑设置多于其他鼎。由此可见,殷墟二期的时候,没有铭文的鼎可能在底部设置三个芯撑,底部有铭文的地方可能会增加一个,而腹部很可能也有芯撑的设置。

殷墟青铜器金属芯撑的优化设置探讨

(一)三足器上的铜芯撑

1.鼎

殷墟出土青铜器的墓葬和遗址中,三家庄窖藏、小屯YM232、YM333、YM388等属于所谓中商三期,具有更典型的二里冈上层的技术风格。如三家庄窖藏小鼎G1∶8,素面、鼓腹、扁锥足,从足部到口沿可见明显的范线(见图5-1)。该鼎是3fz(Y)型的铸型,就是仅使用三块范配合一块芯,不使用底范的铸型形式。两耳尚未完全对称,仍有二里冈时期一耳对应一足的“四点配列”的影子,但已接近“五点配列”的设置,足已不再是空足(图7-31)。从X光照片来看,其底均匀分布3个铜芯撑,分别靠近“Y”型范线三边的中点。3个铜芯撑对应于3块外范,保持其与腹芯的距离(见图5-4)。

鼎92花南M115∶1器形与三家庄窖藏出土的小鼎非常接近,亦为鼓腹,扁锥足,颈部有两道弦纹,从足底到颈部的范线尽管是贯通的,但在下腹至颈部呈现一道斜线(见图3-66),似乎铸型的制作不甚规整。器底可见清晰的“Y”形范线,范线交汇的中心处有一小片补铸(图7-32)。从X光片看,器底上有一个阳文的字,“Y”型范线中心可见颜色稍浅的小块(见图3-67),这可能是使用铜芯撑脱落后又经补铸的例子。这种器底中心设置一个铜芯撑的做法,是沿袭了二里冈时期的方式。比如盘龙城李家嘴出土的鼎PLZM2∶35(图7-33),器底X光片上可见“Y”形范线交汇处有一个铜芯撑(图7-34)。

图7-31 三家庄窖藏出土铜鼎(G1∶8)俯视

图7-32 铜鼎(92花南M115∶1)器底中心的补块

图7-33 盘龙城李家嘴出土铜鼎(PLZM2∶35)

图7-34 盘龙城李家嘴出土铜鼎(PLZM2∶35)器底X光片

殷墟一期发现的铜器较少,59武官北地M1出土的鼎,深腹,矮足,它是典型的3fz(Y)式铸型(图7-35)。X光片上可见器底的3个铜芯撑,对应于3块外范,但在器底向器腹转折的地方,亦可见1个铜芯撑(图7-36)。因为该鼎腹较深,很可能在腹部还设置了铜芯撑,但因其锈蚀较为严重,不好在X光片上辨认。

图7-35 铜鼎(59武官北地M1∶2)

图7-36 铜鼎(59武官北地M1∶2)器底X光片

殷墟二期的鼎,也以器底设置3个铜芯撑的为主。下面列举的4件鼎都有底范,但铸型有所不同,芯撑设置略有区别。鼎99APNM229∶2(图7-37),其铸型是腹底之间有水平分范的3jf+3z+1(△)型,鼎底均匀分布3个铜芯撑,分别靠近底范边缘和两足连线的中部,这是一种最主流的设置方式(图7-38)。鼎76AWBM229∶2形制比较特殊,带单鋬,铸型可能与上一件鼎类似,在鋬下设一个单独的泥芯(图7-39)。该器仅在器底中心设置1个较大的铜芯撑(图7-40)。鼎84AWBM259∶5可能的铸型是在颈腹之间有水平分范的6j+6fz+1(△)型(图7-41),它的器底有铭文,在铭文旁边有1个铜芯撑,这个芯撑的设置很可能与支持铭文芯有关。其余3枚铜芯撑的设置与99APNM229∶2类似(图7-42)。92花东M54∶181是一件分裆鼎,可能的铸型是3fz+1(△)型(图7-43),其器底的铜芯撑靠近三足,而不是像其他铜鼎那样靠近两足连线的中部。在腹部可见2个铜芯撑,因为X光片尺寸不够大,并未拍全,有可能腹部也有3个铜芯撑(图7-44)。这件鼎尺寸较大,芯撑设置多于其他鼎。由此可见,殷墟二期的时候,没有铭文的鼎可能在底部设置三个芯撑,底部有铭文的地方可能会增加一个,而腹部很可能也有芯撑的设置。

图7-37 鼎(99APNM229∶2)

图7-38 鼎(99APNM229∶2)器底X光片

图7-39 鼎(76AWBM229∶2)

(引自《中国青铜器全集·商2),图版六二)

图7-40 鼎(76AWBM229∶2)器底X光片

图7-41 鼎(84AWBM259∶5)

(引自《殷墟新出土青铜器》,图版四八)

图7-42 鼎(84AWBM259∶5)器底X光片

图7-43 鼎(92花东M54∶181)

(引自《殷墟新出土青铜器》,图版五八)

图7-44 鼎(92花东M54∶181)器底X光片

殷墟三期鼎的铜芯撑设置开始趋于规范化,大部分如郭家庄出土的分裆鼎M160∶135(图7-45),那样,在器底设置3个芯撑,在器腹亦有设置(图7-46)。到殷墟四期的时候,设置更为规范。99ALNM1046∶3(图7-47)器底均匀分布3个铜芯撑,底部向腹部转折的部位亦设置3个铜芯撑(图7-48),这意味着在底范和腹芯之间,在外范和腹芯之间均要设置芯撑,从侧面的X光片上可见在器物上部亦要设置铜芯撑(图7-49)。这些芯撑不仅尺寸接近,分布也很均匀,显示出技术的进步。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从殷墟一期到四期,始终存在不设置铜芯撑的鼎。

图7-45 郭家庄出土鼎(M16 0∶135)

(引自《殷墟新出土青铜器》,图版一三九)

图7-46 郭家庄出土鼎(M160∶135)器底X光片

图7-47 鼎(99ALNM1046∶3)

图7-48 鼎(99ALNM1046∶3)器底X光片

图7-49 鼎(99ALNM1046∶3)侧面X光片

2.甗

其他三足器中,甗形体较大,较厚。经常很难拍出清楚的底面,所以并不很清楚它的芯撑设置。有些甗会在器底中心设置一个大的铜芯撑(图7-50),但也有的甗在底面和侧面都设置多个芯撑(图7-51)。

图7-50 小屯出土甗(M18∶31)器底X光片

图7-51 甗(94ASM7∶22)器底X光片

3.斝

斝的芯撑设置通常是器底均匀分布3个,无论是平底斝还是分裆斝,都是如此。这可能是因为这两种斝的铸型分范方式是基本是一致的,也许存在水平分范,但在足的部位都是三分的,带有一块底范(顶范)。所以器底这3个铜芯撑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支持腹芯,保持器底的厚度。这是一种非常主流的设置方式,而且并未显示出太多时代的差异。无论是属于殷墟一期59武官北地M1出土的平底铜斝(见图6-2,图7-52),还是属于殷墟二期妇好墓出土的平底铜斝(图7-53,图7-54),或者是属于殷墟三期的郭家庄M160出土的分裆斝(图7-55,图7-56),以及属于殷墟四期的99ALNM1046所出的分裆斝(图7-57,图7-58),都是如此。除此之外,分裆斝普遍在底部向腹部转折处还分布有铜芯撑(图7-56,图7-58),而平底斝没有。因为X光片只能局部插入,而且边缘普遍因为变形而模糊,所以无法获知侧面铜芯撑设置的全面情况。除此之外,GM907出土了一件平底斝,底部有“Y”形范线,似乎是年代较早或是具有仿古的风格的器物,接近中商三期,只在器底中心设置了一件铜芯撑,位于“Y”形范线交汇的中心(图7-59,图7-60)。这种做法类似于盘龙城出土的早商时期的斝(图7-61)。

图7-52 59武官北地出土斝(M1∶4)器底X光片

图7-53 妇好墓出土斝(M5∶857)

(引自《殷墟妇好墓》,图版三六)

图7-54 妇好墓出土斝(M5∶857)器底X光片

图7-55 斝(M160∶174)

(引自《殷墟新出青铜器》,图版一七〇)

图7-56 斝(M160∶174)器底X光片

图7-57 斝(99ALNM 1046∶20)

图7-58 斝(99ALNM1046∶20)器底X光片

图7-59 斝(GM907∶4)

(引自《殷墟青铜器》,图版七三)

图7-60 斝(GM907∶4)器底X光片

图7-61 盘龙城出土斝(PCYM1∶2)

4.爵

大部分爵并不设置铜芯撑,只有一部分爵会在器底设置1个较大的铜芯撑(图7-62),但殷墟四期设置铜芯撑的爵数量明显比前几期增多。殷墟出土的较早的爵,如三家庄出土的爵M3∶1,属于中商三期,在器底设置了3个芯撑(图7-63)。

图7-62 爵(99ALNM1046∶13)器底X光片

图7-63 三家庄出土爵(M3∶1)X光片

(二)圈足器上的铜芯撑

1.簋

圈足器的铜芯撑通常设在圈足芯与腹芯之间,起到定位和保持壁厚的作用,此外还有支撑圈足芯的作用,使之不成为悬芯。簋多为3个芯撑,在底部均匀分布(见图5-70,图7-64),但也有的簋在底面中心再多设置一个(图7-65)。殷墟一期的簋花东M60∶4只在器底中心设置1个铜芯撑(图7-66),此簋底部还有网格纹,有学者曾经指出这类网格纹的成形需要圈足芯上刻划,这种纹饰可能是具有功能性的考虑,起到减少憋气夹渣的作用[38]。丹羽崇史等人做的复原实验显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39]

图7-64 簋(99ALNM 1046∶60)器底X光片

图7-65 簋(99ALNM 1046∶61)器底X光片

图7-66 簋(花东M60∶4)器底X光片

2.卣(www.xing528.com)

提梁卣的芯撑设置通常也是3个,不管它的截面是椭圆形还是圆形。提梁卣99ALNM1046∶10是殷墟时期最为常见的形式(见图6-38),器底及器盖上均设置了3枚铜芯撑(图7-67),腹部可能也设置了铜芯撑(图7-68)。

图7-67 提梁卣(99ALNM104 6∶10)器底及器盖X光片

图7-68 提梁卣(99ALNM1046∶10)侧壁X光片

3.觚

觚的圈足截面较小,器物又细高,它一般在底部中心设置1个较大的芯撑(图7-69,图7-70)。

图7-69 觚(83ASM663∶53)

(引自《殷墟新出青铜器》,图版三一

图7-70 觚(83ASM663∶53)器底X光片

4.觯

觯是一种比较小型的圈足器,通常会在器底中心设置一个铜芯撑(图7-71),但是也有设置2个的情形,后者完全对称分布(图7-72)。

图7-71 觯(69AGM7∶6)器底及盖的X光片

图7-72 觯(77AGGM793∶9)器底X光片

5.瓿

瓿的底部是设置铜芯撑最多的,通常为4-8个,一般在靠近边缘的部位均匀分布(图7-73),有些还在器底中心再设置1个(图7-74)。瓿的侧壁上通常也设置有铜芯撑。

图7-73 瓿(83SM663∶51)器底X光片

图7-74 59武官北地出土瓿(M1∶5)器底X光片

6.尊

尊通常会在器底设置1个铜芯撑(图7-75),但是也有器底均匀分布3个的情形(图7-76),后者主要见于殷墟四期。这种差别可能显示出技术的变化,工匠们为了便于泥芯的定位和更好地保持器底的壁厚,增加了泥芯撑的数量。但同时,这种数量的选择有时也与尺寸有较大的关系。一些较大的尊,如属于殷墟二期的妇好墓出土的尊M5∶867,器底均匀分布4个铜芯撑。

图7-75 尊(58ASNM1∶2)器底X光片

图7-76 尊(99ALNM1046∶7)器底X光片

7.盘

盘因为通常较大,所以需要设置较多的铜芯撑。盘99ALNM1046∶8(见图7-10)的X光片上可见器底有3个铜芯撑,稍微有些偏离原来的位置,这可能是浇注时铜液冲刷造成的移位。在器腹中部也设置了一圈铜芯撑,由于该盘经修复而成,所以不能判断腹部铜芯撑的数量(图7-77)。小屯M18出土的鱼龙纹盘M18:14(见图7-9),也有类似的芯撑设置(图7-78)。

图7-77 盘(99ALNM1046∶8)器底X光片

图7-78 盘(M18∶14)器底X光片

8.盂和罍

盂、罍这一类的器物通常也是在器底均匀分布3个铜芯撑,腹部亦有(图7-79,图7-80)。

图7-79 盂(花东M54∶157)器底X光片

图7-80 郭家庄出土罍(M160∶140)器底X光片

(三)方形器的金属芯撑

方形器物通常需要在器底设置3-4枚铜芯撑。对于尊、罍、瓿、盘这一类较大的器物,不仅需要在底上设置芯撑,而且在器壁上如颈、肩、腹等部位,设置多圈小的铜芯撑来定位和保持壁厚。多芯撑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大平面的支撑和定位,另一方面有利于调节薄壁大平面铸件的凝固速度,有利于补缩,可使平面光滑、纹饰清晰。

1.方罍

方罍通常会在器底设置4个铜芯撑,但并不很规则。方罍99APNM229∶4属于殷墟二期(图7-81),从X光片上可见器底中心设置1个,而在靠近四角的位置设置了3个铜芯撑(图7-82)。

方罍99ALNM1046∶25是属于殷墟四期(图7-83),它的器底设置有3个芯撑,靠近圈足的三个角,同时可见多枚位于腹壁、肩颈的铜芯撑(图7-84),侧透X光片上可见一面侧壁至少有5枚铜芯撑,其中2个位于肩部,1个位于腹部中间,2个靠近圈足,非常规整(图7-85)。

图7-81 方罍(99APNM229∶4)

(引自《殷墟新出青铜器》,图版四六)

图7-82 方罍(99APNM229∶4)器底X光片

图7-83 方罍(99ALNM1046∶25)

图7-84 方罍(99ALNM104 6∶25)器底X光片

图7-85 方罍(99ALNM 1046∶25)侧透X光片

2.方彝

方彝的芯撑设置非常规整。方彝99ALNM1046∶1(图7-86)的器底均匀分布3个铜芯撑(图7-87),而其侧壁可见4个均匀分布的铜芯撑(图7-88),器盖也有4个铜芯撑,分别位于被扉棱隔开的四个部分,分别对应于四块盖范(图7-89)。

图7-86 方彝(99ALNM1046∶1)

图7-87 方彝(99ALNM1046∶1)器底X光片

图7-88 方彝(99ALNM1046∶1)侧壁X光片

图7-89 方彝(99ALNM1046∶1)器盖X光片

3.方尊

方尊(图7-90)也是在器底均匀设置3个铜芯撑(图7-91),侧壁也有铜芯撑,扉棱似乎也可见铜芯撑(图7-92)。

图7-90 方尊(99ALNM1046∶23)

图7-91 方尊(99ALNM1046∶23)器底X光片

图7-92 方尊(99ALNM1046∶23)侧壁X光片

4.方鼎

方鼎通常器底有4个铜芯撑,分别靠近器底范线的中间位置(图7-93),在底向腹壁的转折部分,靠近四底边中部似乎也各有1个铜芯撑,侧面没有纹饰的腹部有一个铜芯撑(图7-94),猜测四侧面的情况可能皆如此。

图7-93 方鼎(99ALNM1046∶17)器底X光片

图7-94 方鼎(99ALNM1046∶17)X光片

5.方斝

方斝通常会在器底设置3个铜芯撑,围绕着器底铭文(图7-95,图7-96)。

图7-95 郭家庄出土方斝(M160∶173)

(引自《殷墟新出青铜器》,图版一六六)

图7-96 郭家庄出土方斝(M160∶173)器底X光片

(四)其他器物

除上面提及的铜器类型外,盉、觥、动物形尊、罐之类的器物也使用铜芯撑。提梁罐73AGZM152∶2就在器底设置1枚铜芯撑。牛尊花东M54∶475的器腹内侧(图7-97,彩版七:2)上,明显可见一较大的“亚”字形凸起。从X光片来看(图7-98),腹部的“亚”字形一边缘内侧有一道同形的细黑线,证明这个补块是补铸形成的。这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此处为浇不足的部位,在修补时被磨成方形,再行铸补。另一种可能是事先留出孔洞,专为镶嵌“亚”字型族徽所用。由X光透视可知,腹部靠近补块有2个对称的铜芯撑,还有2个铜芯撑分别靠近两前足和两后足中间,这些芯撑与器体之间有缝隙,可见清晰的轮廓。

图7-97 牛尊(花东M54∶475)

图7-98 牛尊(花东M54∶475)器底X光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