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铜盂耳部的强度及铜焊的优势

青铜盂耳部的强度及铜焊的优势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耳下切开的试样表明青铜流入耳与腹部的缝隙,含锡量远高于基体,其熔点相应较低,具有铸态组织,属于铸焊。西北岗王陵大墓出土的两件盂R1091、R1092以及M54出土的体型较小的盂M54∶169都是用铆接式后铸法连接的,M54出土的体型较大的盂M54∶157反而是用铜焊的办法连接的,这说明铜焊的强度并不小。图6-67青铜盂耳部的一圈铜箍带状物

青铜盂耳部的强度及铜焊的优势

关于焊接的研究并不很多,华觉明曾提及铜焊最晚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淅川楚墓中的大鼎,鼎体和鼎耳分铸,再用铜液铸焊使连接在一起[29]。而苏荣誉研究宝鸡墓地出土青铜器时,曾指出甗的挂箅钩是先铸成形后,被铸铆到甑部的工艺孔上[30]。这其实可能就是一种类似铆接式后铸法的焊接工艺,区别只在于铆接式后铸法并不预先铸造出附件,因此后铸的附件是一个整体,覆压在器体上,而焊接会在被连接的附件和器体之间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金正耀曾借助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青铜器的研究指出,发端于商末周初的联箅铜甗,其结构上可称为“一线五点式”设计,制作工艺分为“半环铸接式”、“钩端铸接式”和“钩端铸焊式”三种[31]

盖顿斯在研究弗利尔美术馆曾经发现一件西周晚期的双耳簋(24.11),在耳与腹部的结合部,有一圈独立的青铜箍带状物,这应该就是铜焊的部分。耳下切开的试样表明青铜流入耳与腹部的缝隙,含锡量远高于基体,其熔点相应较低,具有铸态组织,属于铸焊。商代的觥(39.53)也有类似的现象(图6-64)。此外,西周时期卣(30.26)的柄,以及春秋时期的鉴(39.5)耳(图6-65)等与器身连接的部位,均可见这种青铜箍带状物,即使用了铸焊技术连接鋬、耳等附件与器身。这圈青铜箍带状物,既达到了加固连接的作用,又能掩盖接缝[32]

图6-64 弗利尔美术馆藏商代觥(39.53)的鋬根部的铜焊痕迹(箭头所指处可见青铜箍带状物)(Gettens 1969,p.86,fig.83)

图6-65 弗利尔美术馆藏春秋禁(39.5)的耳根部的铜焊痕迹,箭头所指处可见青铜箍带状物(Gettens 1969,p.86,fig.82)

花园庄出土的盂M54∶157(图6-66),在其耳部与器壁之间,明显可见一圈铜箍带状物,这意味着盂耳并非使用铸接的办法连接,而是单独铸造后与器身焊接在一起的(图6-67),使用的是铜焊的办法。(www.xing528.com)

图6-66 青铜盂(M54∶157)

盂是一种体型较大的器物,盂耳往往都是都是分铸的,使用铸接或者焊接的方法连接到器身,形式比较多样。西北岗王陵大墓出土的两件盂R1091、R1092(寝小室盂)以及M54出土的体型较小的盂M54∶169都是用铆接式后铸法连接的,M54出土的体型较大的盂M54∶157反而是用铜焊的办法连接的,这说明铜焊的强度并不小。妇好墓出土的中柱盂M5∶764以及西北岗M1005出土的中柱盂R1090均有一只盂耳残断,暴露出凸榫的断面,它们是用榫卯式后铸法连接到主体上的。

比较特殊的是西北岗M1005出土的中柱盂R1089,右耳与器壁之间有缝隙,可见凸榫断面,而其左耳腹内壁的耳腹结合处有两个不规则形状的铆头,因此很难判断它究竟属于榫卯式还是铆接式后铸。万家保认为是因该耳断脱,后于腹壁上钻孔,再行浇注形成的连接结构[33]。如是,则或可认为当时工匠选择用铆接的方式补铸也许是因为它比榫头铸接更为牢靠。

图6-67 青铜盂(M54∶157)耳部的一圈铜箍带状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