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殷墟时期的多样化装饰技艺

殷墟时期的多样化装饰技艺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殷墟时期,使用兽头装饰的器类大大增加,形式也多种多样,并且被安置到鋬、耳、柱帽、钮、足、提梁等功能性附件的顶端。殷墟时期青铜器的复杂多样就体现在多种形式的动物形装饰物上,具体的做法可能有三种形式。

殷墟时期的多样化装饰技艺

晚商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鼎盛的表现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数量、体量规模、器物类别,以及类型多样性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二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精美程度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突出反映在青铜器的装饰艺术和技法上。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仍然沿袭二里冈时期以兽面纹、龙纹、夔纹、鸟纹等虚拟动物为基本题材,但是纹饰的结构更加具象和富于层次感,由地纹、主体纹饰及主体纹饰上的装饰构成的三层纹饰,非常富于美感。

纹饰的制作完成,除了在模、范两个制陶工序中对纹路的清晰度、完整性要求极高之外,还特别需要考虑在不同的制作工序中的技术难度问题[56]。如前所述,由于纹饰非常繁缛、细密且层次较多,这使得纹饰从模上完整地翻制到范上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了。因此,复杂化分范技术,特别是水平分范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制作纹饰。但是,如此复杂的分范技术无疑使得浇注前的合范技术难度大大增加。为追求青铜器装饰艺术效果而不惜改变相应的生产程序,说明这一时期对于青铜器外在形式的追求,达到了极致。

浮雕纹饰在二里冈文化晚期就开始出现,一直到殷墟晚期之前,这种纹饰都是使用内壁相应凹入的“凸凹铸法”制作的。这种做法是铸造时“等壁厚原则”直接的体现,可以保证同时凝固,避免因为厚度不同导致冷却速度不均一而产生铸造缺陷。小屯M333出土的罍、牛方鼎、鹿方鼎都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实例。相比而言,商代的南方地区这种做法的应用更为普遍,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到三星堆出土的多件尊罍,所有有半浮雕纹饰的器壁一概有凸凹对应处理。

突出于器表的圆雕装饰是从二里冈文化晚期才出现,将兽首、扉棱、器耳等附件安置到合范处,是当时流行的一个技术处理方式,类似的方式还包括将圈足器的镂孔对应于范线,都属于当时的技术选择[57]。到中商文化以后,兽首和扉棱的应用增多,兽首的位置开始对应于兽面纹的中轴,造型趋于复杂化。到殷墟时期,使用兽头装饰的器类大大增加,形式也多种多样,并且被安置到鋬、耳、柱帽、钮、足、提梁等功能性附件的顶端。扉棱除了安置在纹饰分界的范线处,还普遍出现在中轴位置,扉棱的形制也越来越夸张,凤鸟卣等器物腹部还有伸出的长梁。

殷墟时期青铜器的复杂多样就体现在多种形式的动物形装饰物上,具体的做法可能有三种形式。如仅是浅浮雕,凸起不高,则使用兽头模直接在范上压印,某些动物形浮雕纹饰的兽角,是直接在范上戳印的;如凸起较高,则采用兽头范嵌入器范的复合范工艺,这是一种使用活块范的方法,到春秋时期有很大发展;如是完全立雕的兽头,则需采用分铸的方式。图5-71显示了从二里冈上层到殷墟文化时期兽首从浮雕到圆雕的变化[58]。(www.xing528.com)

图5-71 从二里冈上层到殷墟时期青铜器兽首和扉棱的变化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工艺方法,例如,妇好墓出土镂空觚M5∶602,圈足纹饰之透孔镂空,应是用范作为芯盒配出泥芯,再按泥芯上复印出的纹饰镂刻去皮,浇铸后,凡芯上被刻去的部分成为实体,未刻部分形成镂空纹饰。这种做法早在中商前期的盘龙城即已出现。

妇好墓出土有不少成对器物,有些器类如觚和爵数量很多。以觚来说,它们的主体纹饰基本相同,但地纹却不一样。主体纹饰可能是从第一代模翻出的,第二代模(可能有好多个)刻出地纹,用来翻制觚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