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铸造方法
觚、觯、簋、尊、罍、瓿、卣等圈足器在殷墟青铜礼器中约占一半,其中,没有附饰的使用浑铸法成形,附饰浮雕样式兽头的采用复合范制作,而带有立雕兽头、兽耳等附饰的多使用后铸法,提梁卣的提梁则需多次铸接才能成形。
(二)铸型工艺
与三足器相比,大部分圈足器由于外形较为规整,其铸型工艺在以往的技术研究中仅被简单提及。华觉明在研究妇好墓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时,提出觚、觯的铸型由对开或者四分的范与1块泥芯、1块圈足芯组成,觚有时在圈足部有水平分范。簋、卣等器物与觚大致相同。尊、罍、瓿等大型器物,可能在垂直方向采用三分或六分的形式,同时在颈部(瓿除外)和圈足部存在水平分范[48]。观察孝民屯出土的陶范,除了觯这种小型器物的确具有如上所述的铸型而外,大部分圈足器的铸型分范的种类比上述的设想更为多样和复杂。
1.觚的铸型工艺
从出土陶范的情况来看,殷墟的觚的做法分为五种。
(1)2jf+1(〇)型
该型沿着中线垂直二分外范(图5-46),包括1块腹芯、1块圈足芯(顶范和圈足芯往往是一体的,与外范扣合,或者圈足芯带有伸长的芯头,用以和外范配合,这一部分各个铸型都相同,以下不再赘述)。殷墟早期较为矮粗的觚往往使用这种铸型制作(图5-47)。
图5-46 觚范(60APNT207④A∶41)
图5-47 觚(96黑河路M63∶1)
(2)2j+2fz+1(〇)型
该型在颈上部水平分范,上下均垂直二分。这应该是一种不常见的铸型形式(图5-48)。
(3)2j+4fz+1(〇)型
该型在觚的颈腹相接处有水平分范,上部素面,垂直二分,下部有纹饰,沿着兽面的中线垂直四分。殷墟出土的觚M60∶3就是采用这种铸型制作的(图5-49)。
图5-48 觚口部和上颈部范(2003AXSH679①∶4)
(4)4j+4fz+1(〇)型
该型在觚的颈腹相接处水平分范,上下都垂直四分(图5-50,图5-51)。一般细长的带纹饰的觚都采用这种铸型(图5-52)。
图5-49 觚(M60∶3)
图5-50 觚口部和颈部范(2003AXSH664⑨∶136)
图5-51 觚腹部和圈足合范(2003AXSH570④∶1、2)
(5)4jf+4z+1(〇)型
该型在圈足上方有水平分范,上下都垂直四分(图5-53)。圈足带扉棱的有纹饰的觚可能采用此方法(图5-54)。
图5-52 美国赛克勒博物馆藏妇觚及铭文拓本
(引自《中国青铜器全集·商2》,图版一二六)
图5-53 觚圈足范(2003AXST1907④∶27)
图5-54 觚(M54∶190)
2.罍和瓿的铸型设计
罍的水平分范块数是最多的,这可能因为这种器物体形较大,弧度的变化也大的缘故(图5-55)。
图5-55 爰罍(安阳戚家庄M269出土)及铭文拓本
(引自《中国青铜器全集·商3》,图版八三)
部分圆罍的范水平分为五段,以颈、肩、上腹、下腹、圈足来进行水平分范(图5-56,彩版四),垂直方向通常分为六部分,这样整个铸型就由30块外范、1块腹芯、1块圈足芯组成组成。部分圆罍的范水平分为颈、肩、腹、圈足四部分,不在上腹和下腹之间分范;还有部分圆罍的范也分四部分,但是不在腹部和圈足处分范,而是在腹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腹和圈足连在一起。
图5-56 罍的水平分范(2001AGH28)(www.xing528.com)
尽管瓿也是一种较大型的器物,但是只在腹部偏上处水平分范,垂直方向分为4或8扇,铸型使用的范块较少,铸型也不很复杂,但是对于像妇好瓿这样的带扉棱的大型瓿(图5-57),可能在圈足上方的部位也要有水平分范。
图5-57 妇好瓿及铭文拓本
(引自《中国青铜器全集·商2》,图版七三)
3.尊的铸型设计
尊范中可以辨认出器形的有觚形尊范、折肩尊范和鸟形尊范三种,但鸟形尊范较少,而且碎小,很难复原其分范方式,下面主要讨论觚形尊和折肩尊。
觚形尊的分范方式有三种,与觚很类似,最常见的是在颈腹之间水平分范,上面的范为颈部,上有蕉叶纹(图5-58),下段的范包括腹部和足部(图5-59),垂直四分,有1块腹芯和1块圈足芯,多数带纹饰的尊都采用这种铸型方式(图5-60)。也有少数尊是在从口沿到颈部的一小圈有一组水平分范,或者从上腹部、下腹部水平分为三段,每段均垂直四分。
图5-58 尊口部和颈部范(2003AXSH481④∶9)
图5-59 尊腹部和圈足范(2003AXSH481④∶3)
图5-60 美国赛克勒博物馆藏觚形尊及铭文拓本
(引自《中国青铜器全集·商3》,图版一〇七)
折肩尊的分范方式也有三种,最常见的是在颈部、肩部、腹部、圈足水平分为四段(图5-61),每段垂直六分,有1块腹芯和1块圈足芯,多数尊采用此方法(图5-62)。另外两种分范方式是水平方向分为三段,或者将颈部和肩部连在一起(图5-63),或者将肩部和腹部连在一起(图5-64),垂直方向分为六扇,有1块腹芯和1块圈足芯,有少数尊采用这两种方法。
图5-61 尊肩部范(2003AXSH269∶37)
图5-62 司母尊及铭文拓本
图5-63 尊肩部和颈部范(2003AXSH233∶3)
图5-64 尊肩部和腹部范(2003AXSH233∶4)
4.簋的铸型设计
(1)4jf+1(〇)型
大部分簋的铸型其实是很简单的,只沿着颈部兽头中线和簋耳中线垂直四分(图5-65),没有水平分范,有1块圈足芯(可能有延长的芯头与外范扣合)。这是殷墟时期簋最常见的分范形式。
图5-65 簋范(2000AGH31∶9)
图5-66 簋圈足范(2003AXSH685∶8)
(2)4jf+4z+1(〇)型
但也有少数簋有水平分范,位于下腹与圈足相接处的上方,上下两段都垂直四分。从图5-66可见,簋的圈足范上部有一定的弧度,是为了与器身主体相接的。这样分范,而不是在器身与圈足相接的部位分范,是为了避开应力最为集中的部位,防止断裂,证明此时分范合铸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卣、觯圈足部位的水平分范与簋极为类似。(3)6jf+6z+1(〇)型
这种铸型水平分范的位置与上一种相同,但是垂直六分,这种铸型用于带扉棱的簋(图5-67,彩版五:1),沿着扉棱分范(见图3-32,彩版二:1)。
图5-67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藏簋及铭文拓本
(引自《中国青铜器全集·商2》,图版九四)
带兽头的簋很常见,兽头做法多样,有的是和主体范上的纹饰做在一起的,有的是在兽头的位置做一凹槽,然后在凹槽内放置一块范泥,用活块兽头模压印出兽头(见图3-27,彩版一:2)。簋耳范有的是和主体范做在一起,浑铸而成(图5-68);有的是在铸造器身时,在鋬的位置铸出榫头,再安装鋬范,进行第二次浇注(图5-69),这种带垂耳的簋在殷墟后期已经出现(图5-70)。
图5-68 簋范(2003AXST2212⑤∶38)
图5-69 簋耳和垂耳范(2000AGH31∶12)
图5-70 殷墟出土带垂耳的簋(M1046∶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