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爵和角的铸型设计》

《爵和角的铸型设计》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爵和觚是殷墟时期最常见的青铜器,二者占据了我们统计的殷墟出土铜容器数量的一半。(一)爵的铸型设计殷墟时期爵的铸型设计主要为三种,分范方式差别不大,主要的区别在于足部的范型设计。图5-26是形成爵鋬、腹部和尾部的外范。晚商时期,出土爵的数量和地点特别多,基本的铸型相差不大。而罗山天湖出土的一些爵,器底有“Y”形范线,显示器底由3块顶范成形,殷墟出土的爵,都是1块顶范或3块顶范成形的,不见2块顶范的设计。

《爵和角的铸型设计》

爵和觚是殷墟时期最常见的青铜器,二者占据了我们统计的殷墟出土铜容器数量的一半。其中,爵这一器形自二里头时期即已出现,并一直延续到西周,是一种延续时间非常长的重要器物。

(一)爵的铸型设计

殷墟时期爵的铸型设计主要为三种,分范方式差别不大,主要的区别在于足部的范型设计。

图5-25 爵鋬、腹部和尾部范(2003AXSH253∶4)

1.4f+3z+1(Y)型

该种铸型的范在下腹部近底处水平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垂直方向,从鋬部到器身中部,从流部到器身中部,以轴对称的方式分为4扇。下段垂直分为3扇,有1块顶范,顶范形成三足的两内侧面,三足的外侧面由3扇下段范形成。另外还有2件钮范。用此方式铸造1件青铜爵需10块范。

图5-25是形成爵鋬、腹部和尾部的范,可见鋬、鋬上的兽头是和腹范一起制作的,由自带泥芯形成鋬部空腔。图5-26是形成爵鋬、腹部和尾部的外范。图5-27是腹部泥芯,可在其上部看见刻出的凹槽,这是爵柱的位置。图5-28是制作较低矮的菌状钮的范,而非高大的桶形柱帽范。图5-29是可能使用这种铸型制作的圜底爵。图5-30是这种铸型的示意图[34],这是殷墟时期最常见的爵的铸型。

图5-26 爵鋬、腹部和尾部范(2003AXSH649⑤∶78)

图5-27 爵的泥芯(2003AXSH253∶4)

图5-28 菌状钮范(2003AXSH225∶20)

图5-29 圜底爵(M54∶184)

图5-30 爵的铸型工艺

(A.足范 B.腹范 C.鋬芯 D.钮范)

图5-31 足范(59APNH105∶7)

2.4f+3z+3(△)型

这种铸型是在在下腹部近底处水平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垂直分为4扇,下段三足的两内侧面主要依靠3块顶范成形,嵌入3块狭长的足范,形成三足的外侧面。也有2件帽范。用此方式铸造1件青铜爵需12块范。图5-31就是这种狭长的足范。

3.2f+3z+1(Y)型

这其实是第一种铸型的简化版本,除了上段的铸型沿着流尾垂直对分,而非四分,其余的分范数量、位置与第一种相同,1959年殷墟小屯采集的一件铸造非常粗糙的爵,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制作,表面有非常清晰的范线[35]

(二)角(www.xing528.com)

相对于爵,角(图5-32)的数量较少,铸型形式也相对简单,与爵的第一种铸型几乎完全一样,也是在下腹部近底处水平分为两段,上段垂直分为4扇,下段垂直分为3扇,有1块顶范,用此方式铸造1件青铜角需8块范。图5-33是一块形成腹部和翼部的角范。

图5-32 殷墟出土的角(M1046∶18)

图5-33 角腹部和翼范(2003AXSH252∶1)

(三)爵的铸型工艺的演变

二里头时期爵的造型比较简单,器体轻薄,平底,三棱锥状足。口沿内侧一般有一圈加厚的唇边,多半只需要两块对分的外范成形(图5-34),在X光片上可看到清晰的沿流和尾中线对分的范线(图5-35)。但是有些爵的铸型稍微复杂一些,在腹部和足部之间可能存在水平分范[36]。还有一种假腹爵,其平底下接带镂孔的裙状假腹,这种镂孔与爵鋬上的镂孔相似,都可能是由泥芯撑形成的[37]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二里头时期的束腰铜爵,X光显示其鋬部有四个规整的方孔[38],方孔未在鋬的表面形成透孔,是由于爵鋬一侧的外范与内侧的泥芯撑之间存在缝隙,浇铸时被铜液覆盖所致,此类现象在殷墟文化时期觚圈足的竖条状或十字形镂孔上比较常见[39]

图5-34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爵(M11∶1)

图5-35 爵(M11∶1)的X光片

尽管看似简单,二里头时期的爵鋬的做法却存在争论,这是因为鋬下腹壁的纹饰未断开也无范线痕迹,爵鋬外侧面也无范线痕迹。苏荣誉曾提出是用活块芯的做法[40],廉海萍等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利用泥浆将活块芯与外范粘合”的观点[41],张昌平认为是以鋬芯为复合范嵌入带芯盒的外范,鋬芯定位则是在其上下两端设三角形泥芯撑以间隔外范[42]。楚小龙指出爵鋬一侧的外范可能是内外两范组成,内范既是爵腹外范,也是爵鋬内范,外范仅为爵鋬外范,内外范之间放置泥芯撑[43]。但笔者以为,这几种说法其实没有本质分歧,因为其基本构想都是一个活块芯放入外范构成复合范。

到二里冈文化上层时期,铜爵的数量比之二里头时期大大增加,器壁增厚,器形相对规整,腰腹分界明显,开始出现单柱爵。

此时明显可见爵足外侧的范线与流尾部下面的中线有错位[44](图5-36),因此爵的腹部和足部之间存在水平分范,上段外范仍以流和尾中线对分,下段以三足外侧中线及内侧凸棱为界三分,形成器底的“Y”形范线。爵鋬的铸造,大多采用在爵鋬一侧外范的内侧预留空间置鋬芯的做法,但部分铜爵仍然采用二里头文化时期使用复合范的技术传统。单柱爵与双柱爵的区别仅在于单柱的铸造以单柱左右两侧中线为界分范。安徽阜南月牙河出土的单柱爵(图5-37)[45],腹部与流、尾中线对应位置所饰兽面纹带有明显的错缝现象,兽面纹在爵鋬下断开,鋬下腹壁两侧有明显的范线痕迹,人字形爵柱左右两侧及柱下流壁有明显的范线。

晚商时期,出土爵的数量和地点特别多,基本的铸型相差不大。但不同遗址出土的爵也会有一些各自的特色,比如荥阳小胡村出土铜爵M25∶2,其底部有一道范线,方向与流尾连线方向一致,显示其底部不是由1块顶范,而可能是对开的2块顶范成形。而罗山天湖出土的一些爵,器底有“Y”形范线,显示器底由3块顶范成形,殷墟出土的爵,都是1块顶范或3块顶范成形的,不见2块顶范的设计。罗山天湖出土的爵M1∶21,爵鋬内壁上下两端与腹壁连接处各有1个三角形凸棱,这种结构类似于觚圈足内壁常见的加强筋。此外,殷墟出土的爵,器底通常设置一枚铜芯撑,罗山天湖出土的部分爵底部也设置铜芯撑,并且有脱落和修补的现象,而小胡村的爵底一般不设置铜芯撑[46]

图5-36 河南中牟黄店出土兽面纹爵

图5-37 安徽阜南出土兽面纹单柱爵及器表范线

晚商时期还有一些特殊的器形,比如殷墟西区M1713出土的带盖的寝鱼爵M1713∶50(图5-38)、河南辉县褚丘出土的带盖无柱的“妇”爵、安阳高楼庄后岗9号墓出土的犬方爵(图5-39)等。

图5-38 寝鱼爵(M1713∶50)及铭文拓本

(引自《中国青铜器全集·商3》,图版一六)

图5-39 高楼庄后岗9号墓出土的犬方爵及铭文拓本

(引自《中国青铜器全集·商3》,图版三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